蔡同偉:悠悠放映情
悠悠放映情
蔡同偉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榮幸地被招用到家鄉的電影隊工作。
每天,我們吃完了早飯,迎著朝陽,推著滿載放映機、發電機、幻燈機、鋪蓋卷兒的小推車,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到各村巡回放映。每到一村後,白天我們除了倒片、修剪拷貝、檢修保養機器外,還要配合形勢需要,編寫繪製一些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農業科技和農村湧現出來的好人好事為主要內容的幻燈片、解說詞。
那時候,農民的文化生活十分匱乏。除了逢年過節,有條件的村組織人員扭扭秧歌,耍耍龍燈,唱幾台戲之外,平日裏,唯一的文化娛樂活動就是看上幾場電影。不少人為了能多看幾場電影,常常追隨著我們的行蹤,從這個村轉悠到另一個村。因此,“放電影的”在那個時代是個很受歡迎的“差事”。
每當我們推著放映設備進入某個村頭時,那些眼尖的人們便會奔走相告:“放電影的來了!”“放電影的來了!”之後,一群群男女老少圍過來,有的人見我們累得氣喘籲籲,滿頭大汗,便幫助我們將小推車推到離放映場地較近的大隊部、學校、閑置的農房等落腳點。路上,人們不住聲地問:“啥片子?”“好看不?”……待我們微笑著一一回答後,他們便爭先恐後地跑回家去,抱著凳子,提著馬紮,湧向露天放映場,搶占有利位置。有些消息靈通的人,更是從頭天晚上就打聽到了我們的去向,早已搶占好地盤。待我們卸下了放映設備,稍稍休息後,往放映場地一看,已經擺滿了大大小小的凳子、馬紮。占好了地盤的大人們大都忙活去了,調皮的孩童們在放映場周圍追逐、嬉鬧,一時間,放映場就像炸開了鍋,熱鬧得很。
待日頭偏西,我們開始掛幕布、擴音器。有的人恐怕錯過了電影開演,手中拿著地瓜、玉米,邊走邊吃,有的幹脆連飯也顧不上吃,就來到放映場等候。天完全黑下來之後,我們便開始放映。一般情況下,先放幻燈片,幻燈片一打出來,沸沸揚揚的放映場便安靜下來。每場電影放兩部片子,加上幻燈片或科教片,一般需要四個小時。如果有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的影片,縣電影管理站便協調鄰近的鄉鎮電影隊“跑片”,即:同天晚上,先開演的電影隊每放映完一本拷貝後,立即由專人騎著自行車或者坐著拖拉機送給鄰近鄉鎮的電影隊放映,這樣,後開演的電影隊放映時間就會很長,往往到後半夜才會散場。像《喜盈門》《月亮灣的笑聲》等農民愛看的影片,我們都是采取“跑片”的方式放映。
在農村放映電影,中途突然下雨或下雪是常有的事。這種情況下,隻要下得不是太大,很少有人離開,放映仍要繼續。換片時,坐在放映機跟前的觀眾主動擎起傘,遮護著放映設備。那些穿著較少的觀眾往往凍得直打哆嗦,而未帶雨具的觀眾,待看完電影後,渾身上下更是被淋得濕透。
我在家鄉的電影隊度過了3年美好的時光。3年中,我們為廣大群眾巡回放映電影1000多場次。3年中,我結識了許多農民朋友,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如今,我雖進了城市,遠離了家鄉,但家鄉的山山水水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記憶裏,農民朋友憨厚質樸的麵孔仍不時閃現在我的腦海中,父老鄉親踴躍觀看電影的一幕幕場景,常常縈繞在我的心頭。家鄉人民的熱情永遠溫暖著我,家鄉人民追求文化生活的精神永遠感動著我,激勵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