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的不僅僅是人口,還有礦山
攝影/張兆增
編輯/鄒怡
▲ 當國人正熱議著“人口老齡化”的時候,一座座正在枯竭的老齡礦山,正令整個煤礦行業進入漫長的嚴冬。煤炭價格斷崖式的下跌,煤炭企業大麵積虧損,礦工分流,行業改革,殘酷的現實中,衰老的礦業正搖搖欲墜。攝影/張兆增
▲ 7月14日上午9點,銅川礦業公司王石凹煤礦將分流150名礦工到本集團公司的玉華煤礦去工作,被分流的礦工家屬到礦廣場送親人到50多公裏以外的煤礦去上班。因井下煤炭資源枯竭,王石凹礦將在今年10月底正式關井,上千名礦工麵臨分流。
▲ 被分流的礦工以十多人為一個班,班長管理被分流礦工開歡送會和乘車,班長在領取本班礦工人員名單。在銅川,人人都知道是先有王石凹礦,再有銅川礦業公司,最後才有了銅川市。王石凹礦“因煤而生”,銅川市則是“因煤而興”,這座承載了二代甚至三代煤礦工人生長的土地,如今正迎來著一場痛苦的離別。
▲ 被分流的井下運銷區工人劉小銅坐在即將開走的車上和母親、妻子道別。
▲ 父親今天就要到別的煤礦區工作了,兒子難舍父親的離去,而留在礦上的家人也為他們的遠行擔心。
▲ 前蘇聯援建的王石凹煤礦是國家156個重點工程項目之一,作為西北地區第一座最大的機械化礦井,它在新中國工業化的發展中留下了諸多矚目的成績,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路遙在創作《平凡的世界》之前,曾有在這裏體驗過生活。然而輝煌的曆史終究敵不過殘酷的現實,曾經閃耀在中國煤炭企業中的一顆明珠,卻走向了隕落。
▲ 煤場鏟車已經停用兩個多月了,礦上僅留下不到3萬噸煤留到冬天自己用,不準備再賣了。去年煤炭的平均售價還在200元左右/噸,但到今年5月已經跌到了128元/噸,出現了嚴重的成本倒掛。對於王石凹這樣的老礦井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 井口中班等待下井的工人。過去正常生產時每班下井有100多人,現在井下已停產,下井隻是回收設備,所以下井的工人也就不多了。
▲ 陳舊的礦機修車間,今天已經沒有昔日繁忙的維修工作,工人都在院中聊天。車間內一位老師傅在打電話,他的徒弟在旁邊翻閱鉗工方麵的專業書籍。
▲ 同集團公司的東坡煤礦回收安裝隊到王石凹煤礦上收購可用的廢物,回收工人在礦上休息。
▲ 被分走的礦工將自己在本礦井下的工作服全部扔掉了,這部分工人的工作算是有了著落。目前,礦上2000多名一線工人中,還有三分之二以上等待著分流。但本局內還能消化冗餘礦工的煤礦也不太多,沒被分流的工人還不知自己的命運如何。
▲ 礦上的浴室內到處是被分流的礦工扔掉的舊工作服和井下用品。
▲ 2007年的王平凹煤礦,當時煤礦有退休工人4000多人,在礦的生產工人2400多人。退休人員是生產工人的一倍,礦山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也很嚴重。
▲ 王石凹煤礦在一處山窪中,遠離城鎮,交通閉塞。因為出行不便,礦上退休的老人每天除了帶孩子或玩牌別無事做。
▲ 住在棚戶區的老人,他們每天都在危房和坎坷狹小的空間內生存,靠礦上發的退休金維生。
▲ 已經退休的白師傅原來也是礦上的職工,他晚年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在四處是危房的狹小胡同內和鄰居聊天中度過。
▲ 68歲退休工人王良坤過去在礦工會工作,退休後開了一家小賣店。老人從10多歲就喜歡拉大提琴,小店沒有顧客光顧,老人就在小店門口拉琴來消磨時間。如今礦上經濟不景氣,許多商店都關了門。
▲ 杜尚書老人已經80多歲,原在礦燈房工作,老人的4個子女都不在身邊,他和老伴住在危舊的棚戶區小院內,靠院子外荒地上種些青菜售賣,貼補生活。
▲ 當年前蘇聯建礦時住的專家樓,現成了職工房,不到12平米的房間裏往往要住下一戶人家。廚房、浴室、臥室都在這12平米內解決,因此樓上的過道成了物品的堆積地。
▲ 由於王石凹煤礦是50年代前蘇聯幫助建設的,所以今天礦內還留有許多蘇聯人的建築風格。該礦正在著手改造,準備辦成一個旅遊式的礦山公園,礦上仍在積極尋求對策振興老礦區。王石凹煤礦的明天會變成怎樣,人們無從得知,唯一能確定的是,它必將成為一個時代的縮影。
不會逝去的“風景”撰稿/丁藝涵
銅川礦業公司王石凹煤礦坐落在陝西省銅川市東郊12.5公裏處的鼇背山下,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路遙在創作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之前曾有3個月在這裏體驗生活。該礦1957年開工建設,1961年底建成投產的我國西北地區第一座最大的機械化礦井,王石凹礦已經走過了50多年的風風雨雨,它是我國煤炭行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個縮影。但輝煌的曆史終究敵不過殘酷的現實:因井下煤炭資源枯竭,王石凹礦將在今年10月底正式關井,部分幹部職工將分批次進行分流安置。今年6月份,已有115名職工相繼離開王石凹礦,7月還將陸續分流500餘名職工。曾經閃耀在中國煤炭企業中的一顆明珠即將隕落。可這一定就是它的歸宿嗎?“因煤而生”的王石凹礦是否為了自己的明天在想出路尋對策呢?礦區的人們一切還好嗎?為此,記者特地趕往王石凹礦,深入了解這座衰老礦區的曆史發展軌跡和現實困境。
銅川礦業公司是陝西煤業化工集團公司下屬的國有大型煤炭骨幹企業,王石凹礦就是銅川礦業公司3個生產礦井中的1個。在銅川,人人都知道是先有王石凹礦,再有銅川礦業公司,最後才有了銅川市。如果王石凹礦是“因煤而生”,銅川市則是“因煤而興”。因此,這座承載了二代甚至三代煤礦工人生長的土地,早已成為大家心中難以割舍的存在。
作為列寧格勒設計院設計,國家“一五”時期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工程項目之一的王石凹礦,是新中國煤炭事業發展的見證者。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興。王石凹礦在1957年12月開工建設,1961年11月就建成移交生產,為嗷嗷待哺的電廠工廠,源源不斷地送去救命的工業食糧。在1973年,年產首次突破120萬噸設計大關。
改革開放初期,王石凹礦在全國率先推廣高檔普采技術,連續三年奪得全國高檔普采冠軍,最高時年產達133萬噸。之後,僅用四年時間,就完成了井下全部炮采和高檔普采工藝的淘汰和係統改造,在西北老礦中率先實現了綜采綜掘現代化。
在條件最惡劣的歲月,王石凹礦還湧現出了一大批英雄模範。
據統計,自1957年開工建設以來,王石凹礦先後產生了55名省部級以上勞動模範和先進人物,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模張金聚就曾先後12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投產54年以來,王石凹礦共為國家生產原煤4930萬噸。隨著機械化開采的逐步發展,全礦現有在冊職工從6500多人壓縮到2400多人。
近年來,許多老礦煤炭資源枯竭,關井勢在必然。在治理霧霾、保護環境的大背景下,國家大力發展清潔型能源,一定程度上“扼殺”了這些資源瀕臨枯竭的企業。另外,受國內經濟大環境的影響,煤炭價格出現了成本倒掛,煤炭市場進入了“寒冬”。 以王石凹礦為例,去年煤炭的平均售價還在200元左右/噸,今年上半年就跌到了174元/噸,5月甚至跌到了128元/噸。煤炭價格斷崖式的下跌,使企業出現大麵積虧損。可以說,像王石凹這樣的老礦井,正遭遇著多重打擊,舉步維艱。
其實,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煤炭行業就經曆過一次嚴重的市場衝擊。當時王石凹礦進行了一係列的體製改革,比如精簡人員,推行內部模擬市場運行等,順利度過了難關。
去年10月,為了應對煤市嚴冬,陝西煤業化工集團公司出台了加快推進十項改革工作的措施,銅川礦業公司也作出了“收縮東區、擴大北區、盤活資產、做強非煤、戰略重心向陝北轉移”的戰略部署。礦井的即將關閉和職工的分流安置成為企業麵臨的最棘手的問題。王石凹礦的420多名工傷、職業病職工和3800多名退休職工的命運也變成了未知數。
從今年元月王石凹礦正式開始井下回收工作,預計到10月將全部完成回收任務,關井正式進入倒計時。同時對部分職工進行分批次分流安置。
王石凹礦即將關井的消息傳開後,對全礦職工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尤其是基層職工和家屬,思想波動非常大。而職工情緒上的波動必然會對井下回收工作帶來影響。礦領導也很擔心井下工人的安全生產,要求各單位堅持每日班前學習、崗位描述等,加強安全生產教育,確保井下回收工作善始善終。隻有這樣,才能穩妥地開展人員分流安置工作。
截至目前,井下所有采掘麵和650東部大巷係統的回收工作已全部完成,剩餘的650西部大巷以及735大巷係統的回收工作預計到10月也全部完成。
在分流安置工作的初期,是由對方煤礦對自願報名的職工進行麵試,但造成的結果必將是“優勝劣汰”,對後續的分流工作會帶來更大麻煩。為此,王石凹礦的領導決定實行“整建製分流”,各單位職工統一分流前往新單位。 離王石凹礦100多公裏的玉華礦,這已經是第三批的分流安置人員了。
“接下來,我們主要安排職工往北區的煤礦進行分流,一次性安置1000多人很不現實,所以現階段隻能分期、分批進行分流安置。但企業會妥善安置好每一位工人。”該礦分管生產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