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以後要有愛的回憶:西山煤電亢素民團隊助學故事
一名普通的企業職工,為什麼要做助學這樣的公益之事呢?
當本網記者采訪萬隆公司計財部公積金專管員亢素民時,他說,我們就是想做點事,我們想活得精彩一些,將來老了回憶年輕的時候,不隻是簡單的工作和平凡的生活,還可以聊聊自己做過的有意義的事情。
回憶往事,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當年蘇聯的奧斯特洛夫斯這樣說過這樣的話,這是一個高尚的思想。
“我媽小時候學習好,可是因為家裏窮,沒能上成大學。”哦,助學的原因原來不隻一條,原來還有家人的意願呢。
一些善良的人,心碰到了一起
其實在成立助學團隊之前,亢素民看到麵臨失學的孩子,也曾慷慨解囊。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2012年初某一天,亢素民與五六個高中中學聚在一起,提到一些成績好有出息的孩子卻因為家庭困難麵臨輟學危險,都覺得可憐。這一天,大家非但人聚到一起,心也碰到一起,做出了成立一個助學團隊的不平凡的決定,於大家記住了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2012年1月27日。
他們要幫扶的,是山西境內的品學兼優卻家庭困難的學生,主要是為他們解決學費及生活費等困難。
他們給團隊起了一個名字,叫“樂樂”。這個名字有兩層含義,一是希望受助者得到幫助,感到快樂;二是助學者看到瀕臨困境的學生因為受助不會失學,感到高興。
一來二去,三年下來,這個助學團隊已經發展到36人,其中一多半是身邊同事,還有一些新交的朋友,有醫院的,有學校的,還有做生意的,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助學活動能參加盡量參加。
要助學必須有經濟基礎,錢從哪兒來?主要是自掏腰包,團隊成員以年為單位,一個成員一年出資一千。也有大筆投入,比如某個成員接觸的一個老板一次就曾給過一萬塊,現在固定基金大概有7萬多塊了。
7次資助小王靡,孩子寫來感謝信
團隊成立伊始,第一個問題是“如何選擇資助對象?”
一次偶然的機會,樂樂團隊的一名成員聽到了省廣播電台《小桔燈》欄目裏播報了應縣瓦窯溝五年級貧困學生王靡的消息,亢素民和幾個成員商量了一下,當即前往王靡家。
王靡是個12歲的女孩,靠姥爺、姥姥養活。這孩子隻有兩歲時,她的媽媽病逝了,而爸爸覺得家裏窮,怕養活不了她,想把她給賣了。姥爺、姥姥舍不得,堅決不同意,就把小王靡接到一起生活。年邁的姥爺、姥姥省吃儉用,供王靡上學,生活十分困難。
望著兩位年邁的老人,望著王靡充滿渴望的大眼睛,亢素民和團隊成員當即決定,把王靡作為“樂樂助學團隊”第一個資助對象,當場資助王靡現金800元。
“叔叔,真沒想到,你們第一次來我家,就給我這麼多錢,謝謝你們。”王靡手裏拿著錢,一個勁地點頭感謝,一字一句泣不成聲。
從那時起到現在,“樂樂助學團隊”對王靡實施了7次資助,其中有現金,有米麵油,有學習用具,價值5000餘元。
2014年3月19日,王靡給“樂樂助學團隊”發來一封感謝信:
“感謝你們,讓我有勇氣學習生活;感謝命運,讓我找回了自己。”
資助鄭氏三姐弟,確保個個不失學
為了讓“樂樂”助學團隊有所發展,亢素民主動和省婦聯聯係,了解貧困地區孩子的學習情況,實地考察之後給予幫扶。
陽曲縣的鄭家三姐弟也是亢素民的幫扶對象之一。這姐弟仨的父親在02manbetx.com 中去世,母親帶著三個孩子靠種地和低保度日,生活十分困難。
“樂樂助學團隊”第一次到鄭氏三姐弟家幫扶時,看著滿牆的獎狀,當場資助1500元現金。孩子的母親從來沒有白白地一次性地得到這麼多錢,感動極了,邊哭邊說:
“沒有我,這個家就散了;沒有你們,我都快撐不住了,是你們給我家帶來了希望!”
此後,“樂樂”助學團隊每兩個月給這三個孩子資助1000元;每個學期開學前,都要給三個孩子資助2000元學費,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在團隊的幫扶下,鄭家的大女兒今年考上了山西大學,二女兒考上了一家慈善性質的技校,老三已經上了初三。
等我們老了,讓我們有愛的回憶
如今,“樂樂”助學團隊不定期開展活動,更多的時候通過QQ群、微信群說事兒議事兒,遇到大點的事兒,大家碰頭商議。從今年開始,每個季節碰一次頭,說的事兒也更細了,關注點從捐資助學深入到了培養孩子的情商上。以下是亢素民團隊今年4月後的大事記:
——發動身邊親友和同事,為西藏阿裏地區的孩子捐贈十大包棉衣棉褲;
——回訪兩個考上大學的孩子,自購食品為孩子們慶賀,並再次分別為她們捐助5000元,並動員這些孩子參加一些助學類的義工活動;
——考察陽曲縣東黃水鎮小升初學生郝紅莉。這個孩子家裏的大人普遍身體不好,靠種地維持生計,沒有其他經濟來源。孩子很上進且很有出息,亢素民團隊先期資助孩子500,並列為長期關注幫扶對象……
截至2015年8月,“樂樂”助學團隊已資助貧困家庭孩子80多人次,為貧困家庭的孩子送去了溫暖,送去了希望。
孟杏花是是萬隆公司計劃科科長,當初,她聽到亢素民的助學故事後,主動要求參加,現在成為團隊成員之一,她除了出一些錢,還負責監督助學資金的合理使用。
孟杏花說:“盡一份力量幫助困難學生,一直是我的願望,現在這種願望變成了現實,我的生活更充實了。”
談起助學的事,亢素民說:
“資助孩子們的錢雖然不算多,但我們種下的是希望,收獲的是未來,收獲的是人間的真善美。”
亢素民憧憬著自己的美好未來:
“等我將來老了,退休了,慢慢回憶這些往事,回憶這些孩子們時,我能品味到愛的真義,這是我想要的;這也是我們這個團隊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