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麗:總有一件衣服在左右
女兒陪我到市場買菜路上,她忽然輕輕拉我一下,悄聲說:“媽總有一個在左右!”這是我們母女間的一句暗號,可不是迎麵而來的一位女士,她的上衣從款式到圖案與我的完全一樣。我與她四目相接,短短一兩秒間擦身而過。成衣的大量生產和廉價傾銷變成街坊製服消費者,隨時隨地遇上衣著相同的人、隻好無奈地說句“總有一個在左右。”
七十年代的都市,市麵上還有許多布店和裁縫店,每到換季時節賣布的、賣綢緞的店鋪,還有在市場賣廉價布料的地攤都擠滿人。看中哪匹料子問好價錢,向夥計交代一下衣服式樣,他拿起尺和剪,三下五除二,馬上就裁下一幅,拿去做衣服,總不會離譜。穿上這樣一件精心製作,獨一無二的衣服去到哪裏都不必擔心。“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不過,所謂選布料找裁縫,設計款式,然後一再挑剔一再試身務求衣服合身得體之類的講究,都是大人的專利小孩除外。我小時候的衣服多數是樓上或樓下哪一位太太的製成品,工錢比店鋪的便宜,母親買了花布便領我到她們屋裏量身做衣服。因為相熟,這些阿姨總不等母親開口,已自動表明會在哪裏加闊若幹,哪裏又加長若幹,保證來年還穿得下。我懊惱之餘,暗自立誌將來一定要學栽縫,他日一定要為自己做幾件漂亮衣服,起碼要合身。那時候大大小小的裁剪學校不知有多少有名氣的,每年還要舉辦學生作品展,我同學的姐姐就常常穿著自己設計和縫製的時裝在台上走來走去,照片還上過雜誌。到底沒上過要付學費的縫紉班,隻在有工資可拿的製衣廠做過短工。念中學期間,有兩個暑假是在服裝廠裏度過的,做的是剪線頭、釘鈕扣的零碎雜務工作簡單工錢也少。但是盡夠買新學年的書簿。像我這樣的暑期工很多,通常是女學生去服裝廠,男學生到汽水廠或其他賣力氣的工廠做搬運工。當時沒有明確的保障童工法律,也不需要查身份證,隻記得管工循例問一句:“是暑假工嗎?”我回答一句:“不上學”,第二天便可以上班。
那些年頭正是國內製衣業的全盛期,所有工廠都缺人,我們這些每逢7月初大批湧現,9月初又大批消失的少男少女,正好在工廠趕貨付運期間,稍為解決一下人手不足之苦,單看我們這些笨手笨腳的暑期工,都要每天開夜班,廠長又不吝嗇以倍計的加班費,可見當時製衣業的盛況。回想起來那時世界各地不知有多少人的衣服上釘了“中國製造”的小招貼,而我也曾盡過一分綿力呢。
八十年代初。潮流明顯改變,裁剪學校陸續關門,布行和裁縫店相繼消失,大家已習慣到時裝店買成衣,這當然與大量生產的成衣價錢越來越便宜有關,更重要的是中國人要做要學的事越來越多,哪裏還有時間窩在家裏剪剪縫縫。
買成衣雖然方便,卻要克服“總有一個在左右”的尷尬,有一次陪女兒上溜冰課,居然有兩位媽媽的外衣和我的樣式一樣。不過,虱多不癢,見慣不怪,漸漸就無所謂了,何況城中許多女士以天文數字買下來的華衣美服、都要選擇在最顯赫的場合,同時套在身上還讓記者拍照見報可見是故意的,表示英雄所見略同。則我們這些草莽遇到人有相似,總有一個在左右時何不樂嗬嗬地,惺惺相借一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