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的那些事兒——轟轟烈烈的整合運動
十年後,我們回頭反思煤炭行業暴利的興起,其實根本原因不在於煤老板,也不在於官商勾結,而是我們製度中始終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大家知道,我們國家的資源是全民所有製的,但是在財產使用上,總是需要一個使用者。於是,為了解決這個邏輯上的問題,我們國家采用了很多種方法,把所有權的“占有,使用,處分,收益”四項權能分開,使得全民所有能實現,又不妨礙經濟活動的效率。比如說,土地使用權是40年到70年,但土地所有權是國家的,山林承包權最多20年,但山林所有權是國家的,采礦權一般不超過15年,但礦藏所有權是國家的等等。
這些權能的拆分表麵上看來解決了宏觀上的邏輯問題,但實際上又造成了很多微觀上的邏輯問題。比如說,抽象的礦是全民所有的,但是采礦權又把具體的礦石歸了采礦人。辦理采礦證,繳納資源價款是按照儲量交的,一個2000萬噸儲量的煤礦,每噸煤交的資源價款10元,但是采出來的煤,每噸可以賣到300元。這樣每噸全民所有的礦就等於被采礦人賺了280元的差價。
隨著煤炭行業的興起,煤老板階層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我們的政府也開始意識到了這個分配製度上的漏洞,一個重新洗牌的機製開始實行,一輪波及全國所有產煤區的整合運動也拉開了帷幕。
起始於2007年山西,逐漸擴散到內蒙,陝西,貴州,重慶,東北等的波瀾壯闊煤礦整合運動是中國礦業史上的一個重大群體事件,這個“國進民退”事件的波及麵之廣,影響之深遠,將在中國的經曆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事實上,山西省的煤炭整合工作從2004年就已經開始,讓我們回顧一下幾個曆史性的事件吧。
2004年的“煤炭產權改革”,被稱為“山西煤炭生產曆史上產業調整的分水嶺”。當年,全省關閉了4000多座非法煤礦,並將年產3萬噸以下的小煤礦全部關停,此舉意在通過整合遏製頻發的礦難。
2006年,省政府出台了《煤炭資源整合和有償使用辦法》,讓年產9萬噸以下的煤礦全部出局。這是山西煤老板第一次“被整合”,整合的對象是規模達到30萬噸以上的煤礦。同時,“采礦權價款”應運而生,整合後的煤礦從此每噸焦煤需繳費3.80元,動力煤則每噸1.50元。2007年,山西出台《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工作總體實施方案》,鼓勵國有煤炭集團重組、合並,以提高全省煤炭產業集中度,對私人的小煤礦,則鼓勵采取國有煤企托管、兼並等方式。當年,同煤集團就成功兼並重組大同、朔州、忻州3市23座煤礦。
2008年,山西煤炭整合的大幕正式拉開,山西省政府發布《關於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並重組的實施意見》》(晉政發〔2008〕23號)(史稱“23號文”),要求到2010年全省礦井個數控製在1500座以內,使大集團控股經營的煤炭產量達到全省總產量的75%以上。
2009年4 月16日,山西省政府發布了《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並重組整合有關問題的通知》(晉政發〔2009〕10號)(史稱“10號文”),明確兼並重組整合目標。到2010年底,全省礦井數量控製目標由原來的1500座調整為1000座,兼並重組整合後煤礦企業規模原則上不低於300萬噸/年,單井生產規模原則上不低於90萬噸/年,且全部實現以綜采為主的機械化開采。並且確立了以七大集團作為主要重組主體的原則,並落實了重組責任。
山西成立了以省長王君為組長的煤礦企業兼並重組整合工作組。工作組規格之高甚為罕見,足見山西之決心。這裏我要單獨說一下王君書記(現內蒙自治區書記,剛上任),這是一個煤礦工人做起,做到大同礦務局局長,官至國家安監局局長,再專任山西省省長的前輩,山西大同人。這是一個行業的頂級專家,他主持下的煤炭整合,切中時弊,高速高效。
所謂煤炭整合,用大白話來說,就是把小煤礦關了(小煤礦指井田麵積0.8平方公裏一下,儲量20萬噸下,後來政策又有變化,但大致這樣)。中等煤礦進行技術改造(根據2009年10號問,單井生產能力達到年產90萬噸)後,按照國家統一的標準賣給七個國有大型煤炭企業(山西焦煤、陽泉煤業、潞安礦業、晉城無煙煤礦業、同煤集團、山西煤炭運銷集團、山西煤炭進出口集團)。
這個政策是非常正確的,解決了礦產所有權和開采權的分離問題,本身地下的煤就是全國老百姓的,憑什麼給那些煤老板挖了賣?
先說說這個政策好在哪裏。
首先,降低了安全02manbetx.com 隱患。在山西,每年礦難頻發,每年礦難死人都在千人以上。小煤礦百萬噸死亡率要大大高於大型國企,要高十倍啊。就山西大同左雲縣一縣,作為全國最優質動力煤的基地,2007年一年,就官方的數據(注意:這僅僅是官方數據),發生了919起礦井02manbetx.com ,死亡21人。相對應的,是私有煤炭企業采煤成本大大低於國有煤礦,小型煤礦的開采成本是每噸80元,國營煤礦的開采成本是每噸380元。我隨便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國營煤礦用大型綜采,雙通風井設計,設計救生通道,井下用液壓支柱,水泥頂板,防爆電機,因為是國家的,所以花錢不心疼,同時也在安全措施上非常規範。而小型私人煤礦,有的還用直井,不設計救生通道,井下用木頭做支柱,木頭做頂板,不用防爆電機,有的甚至連通風井都是利用以前廢棄礦井改造的,總之怎麼省錢怎麼來,這樣能不死人嗎?我下過的井,都是國有煤礦的井,小煤礦的井,你讓老板下去,他自己都不敢下去。
其次,提高生產效率。小煤礦盜采情況特別嚴重,挖著挖著就過了礦區紅線,反正在地下幾百米,誰都看不到。這又繞回去了,地下挖井,跨界挖可以多挖一些煤,但是那些地方多沒有做過地質勘測,萬一打到地下河就水淹礦井,或打到瓦斯包就爆炸,或打到沙土層就塌方,更加02manbetx.com 頻繁。還有,小煤礦的回采率特別低,為了省錢,用雷管一炸,拿著鏟子就挖,10噸的儲量,隻能挖出來3噸,在加上井內運輸損耗,回采率20%都不到,而大型機械綜采,回采率都可以打到50%以上。這些煤都是全國老百姓的,10噸就可以多挖出3噸來,還是讓國有企業挖放心。
再次,減少稅款流失和腐敗顯現。山西為何要推行煤管票?就是讓老板按照采礦許可證上的年產量來出煤,采礦許可證上寫著100萬噸,一年就隻能賣100萬噸煤。而私有小礦,一年采礦許可證上20萬噸,可以照著40萬噸開采了賣。其中涉及的產量核算,安全生產,證照批複,礦難處理,都有一個巨大的灰色利益鏈條。但這些小礦收歸國有之後,客觀而言,這方麵情況的確少了很多。
大家可能要問,為何有這麼多好處,山西煤炭整合還出現了那麼多爭議?那麼多反對的聲音?
整合的政策從宏觀上而言把全體老百姓的礦還給了國家,減少了安全02manbetx.com ,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稅收流失和腐敗現象,這是天大的好事。但是,在操作的微觀層麵上,由於采用的手段完全利用行政資源的優勢,不尊重市場規律,因此使得很多投資人血本無歸,也造成了一定的社會爭議,雖然這些都是瑕不掩瑜,我們也來回顧一下。
我山西的一位大哥把政府的整合手段高度概括為九個字:“封口子,找碴子,打雀子”,這個說法比較生動,我們就以這個為綱,詳細說說。
一、封口子:
所謂“封口子”,就是從實際上停辦了采礦手續,這樣就不會有單體新的煤礦公司出現。所有的采礦手續辦理權統一上歸國土資源部,而且設計了非常繁雜的程序。從2009年以後,實際上探礦權轉采礦權私營企業已經辦不下來了。雖然還有個法律規定的流程,但實際上已經停辦了,是一個“死流程”-----看上去有這個流程,實際上誰都辦不下來。
二、找碴子:
煤礦這個東西,要找問題是非常容易的,從手續,設計,生產,運營,消防,環評各個環節都要有很多流程。就安全生產這個環節,僅僅做“臨時性安全檢查”和“技術改造”這兩項,就可以把很多私人礦拖死。
每次一個地區發生礦難,整個地區的煤礦都要停業整頓至少三個月,礦這個東西不像別的製造業,機器一關就停,機器一開就轉。地下的井工礦井關閉三天,地下的條件就起了一些變化,任何微小的地震,任何地下河的改道都會影響井下的原來施工條件。重新要開一個關閉一段時間的礦,首先要把巷道的積水排幹淨,重新通風,排出瓦斯,重新檢查所有的巷道安全以後才能下人,就這就要至少一周的時間。如果礦下發生地質條件改變,還要重新做生產設計。而山西地區的臨時性停工安全檢查,到了2005年以後,變成了經常性停工安全檢查,每停一天,都造成了大量的損失。
說到技術改造,這是很多煤老板的惡夢,從2005年起,每一年,小煤礦都要經曆一次次的洗牌,一個老板2005年買了個10萬噸產能的小煤礦,從買下後,政府就下文要求停產整頓,因為2007年設計能力必須達到30萬噸,而且要全部合格驗收試生產半年才發給安全生產許可證。這個老板要完成這個增產技改目標,必須要投資大幾千萬,好容易達到生產設計要求。2008年開始,國家又提高標準,要求年生產能力達到50萬噸,否則關礦,這樣,又不能生產了,要繼續投資上億。到2009年,根據10號文,單井生產能力要求達到90萬噸。投資倒也罷了,畢竟還有個盼頭。問題是好多礦的儲量根本無法達到這樣的生產規模,單井生產能力要求達到90萬噸的礦至少要有2000萬噸的儲量,很多礦在多次技改中投入了大量資金,最後還是因為儲量原因無法達到設計生產要求的被關閉的也比比皆是。
三、打雀子:
這個是個黑話,意思是打劫,這裏的意思是強買強賣。根據23號文和10號文,所有的煤礦,即使符合單井90萬噸的要求,也必須賣給七大集團,也就是那些整合主體,這些礦可以整體出售,也可以折成主體的股份。這看來很公平,問題是,如果評估要賣得礦不是根據儲量來得,而是固定資產和資源價款折價。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大量的礦以非常低的價格強製地被賣給國有企業,這是國家機器的行政要求,是沒有選擇的。封完口子,找遍碴子,打完雀子之後。在山西,目前除了少數幾個民營整合主體礦外,所有的煤礦都落入了國有的七大集團之手,這一場轟轟烈烈的整合運動也在短短四年內完成,山西煤老板基本上退出了曆史舞台。
在此同時,全國各地的產煤大省也以類似的方式完成了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