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貪”字當警醒 劉修銀
據《資治通鑒》記載:西域有位商人,偶然得到一顆珍珠,他感到擱在那兒都不放心。於是,他“剖腹以藏之”,即剖開自己肚子把珍珠藏在自己的肚子裏,卻一命嗚呼,想長期占有珍珠的貪欲卻也化了魔影。這就是“剖腹藏球”典故的由來。
讀罷這則令人悚目驚心的曆史典故,筆者不禁拍案而呼:一個“貪”奪人命,當今世人要警醒!反思悲劇還源於這個西域商人為了滿足占有貪欲,競不擇手段,剖腹藏珠,其結果卻丟了僅有一次的寶貴生命而落得個人財兩空。或許人們會認為西域商人“剖腹藏珠”的行為是何等的可笑,何等的愚蠢,又是何等的悲哀!然而,人世間的事情就是這樣奇怪。千百年來,總有為數不少的“聰明”人,或清醒或昏噩地重演著西或商貪財不要命的悲劇。比如,明朝朱元璋的女婿歐陽論,身為附馬,黃親國戚,盡享榮華富貴,好不風光,卻仍貪得無厭,橫斂錢財,謀取暴利,終被朱元璋處死。又如清朝乾隆皇帝身邊的“紅人”和坤在自溢前悲哀道:“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可惜他理悟的太遲了,隻因貪名太昭著,留下絕命句,踏上黃泉路。再如,建國初期貪汙巨款的劉青山,張子善被判死刑。自此成為教育警示後人的典型案例,直到今天,槍斃劉青山,張子善的兩聲槍響依然警鍾般的振聾發聵,促人警醒。還有改革開放以來的胡長青,成克傑,王懷中等人,身居高位,令利智昏,貪欲膨脹,不擇手段,大斂錢財,最終把自己送上斷頭台。這色等人是智商低下,還是愚笨無能?!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大都精明能幹,為什麼在壽養天年,卻丟了卿卿性命。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蹈那個西或商人之覆轍。歸根結底,就是禍由“貪”起,因“貪”而變質,因“貪”而喪命,因“貪”身敗名裂。
縱觀古今貪腐事,皆因貪欲釀災禍。一旦貪欲支配了人的靈魂,世界觀就會扭曲,人生觀就會偏離,價值觀就會錯位。必然導致生活目標混亂和思想上、行為上的貪得無厭,最終被貪欲呑沒一生。正如一位貪官入獄後反醒自己時所說的那樣:“是貪欲的烈火燒焦了我!”貪官如是說,警示極深刻。事實再次昭示世人:人生最大的煩惱和痛苦,不在於自己擁有多少,而在於自己貪婪太多,總是貪心不足,欲火過熾,話說的重一些,放縱貪欲而不從正道貪來的錢,那是“凶”錢,是送人上黃泉路的“冪”錢,多少貪婪之人就是因“貪”走上了黃泉不歸路。
“以人為鏡,知得失”。從“部腹藏珠”的西或商人,到貪贓枉法之人,無不驗證這樣一個道理:貪婪的人,雖然身上富有了,內心還是那麼多的不知足;知足的人,或許身上清貧些,但內心很知足,精神上常富有。戒貪欲,淡名利,守清廉,“知足常樂”,才能享受生活本身的幸福和快樂,才是一位真正富有的人。正如一首詩所言:“心安茅屋穩,性定蔡業根,世事靜中見,人情淡如長”。人生在世,不論幹什麼工作,從事什麼職業, 都要對自己頭腦中萌生的貪欲邪念加倍警惕,嚴加遏製,及時鏟除。 在“貪”、“欲”兩字上要常存戒慎之心,常思貪欲之害。以“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境界,保持“平常心”,知足而常樂。始終不為貪婪所困,不被錢財所迷,不為欲望邪念所累,不為貪得錢財而寑食不安。努力做到戒貪以潔心,製欲以養心,寡色以清心,拒腐以安心,誦古訓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反“四風”以正心。且莫因一時之貪而毀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