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峰:淺談人才的標準問題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曾有人把人才的標準分為德、才、氣、識四個方麵。德,是指一個人的德性;才,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做事能力;氣,應理解為一個人的氣量和胸懷;識,是指一個人對新事物質的認識能力和識別能力。除此之外,個人覺得還有三點,也應是衡量人才的標準,就是學習、交流、創新,也是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一個不愛“學習”、不善“溝通”、不會“創新”之人,他的能力也應該是有限的。
一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正如習總書記所說,“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誌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加強學習是提升境界修養的階梯,要通過讀書學習提升自己文化修養、思想內涵和精神境界。農耕時代,一個人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一輩子;工業時代,讀十幾年書,才能夠用一輩子;知識經濟時代,需要一輩子學習,否則知識就會老化,思想就會僵化,能力就會退化。過去基層幹部往往給人“大老粗”的印象,就像《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的常林,一張口粗話連篇,但往往顯得質樸實在。然而,在高等教育平民化的今天,對管技人員的文化修養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能否適應這種要求是每個人都要深思的課題。“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讀書,能培養人高尚的品質、堅毅的品格、超凡的氣度和專一的精神,特別是麵對世界知識更新換代如此之快,淮北礦業各個礦井的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各種新技術、新設備不斷應用的今天,每個人都將遇到“本領恐慌”和能力不足的問題,如何更好地熟悉、操作、維護這些“新武器”,需要每名管技人員和操作人員不斷地學習、摸索,否則就會影響礦井建設,就會影響淮北礦業發展步伐。常言道,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身處激烈的競爭環境,要進就得靠奮發,靠新本領;要提高本領,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要像著名主持人楊瀾那樣,即使在主持生涯最輝煌的時候仍然選擇去讀書,去充電,以“金風未動蟬先覺”的敏銳,以時不我待的危機意識,悟他人所未悟,行他人所未行。因此我們必須常懷憂患意識,恪守職業操守,勤奮學習,開拓創新,用持續的學習能力增長知識才幹,用新知識把自己武裝起來,勇立時代潮頭,引領企業進步發展,把礦井建設不斷推向前進。
二要有善於交流的能力。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會經常聽到別人這樣說:“我這個人笨嘴笨舌,講不好話。”卻並不以為這是多大的缺憾,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現在社會各個方麵都需要溝通,需要交流,而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溝通感情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徑就是語言。通過言語談吐可以把個人才華充分地表露出來,也可以把道理說得十分清楚、動聽,使別人也能樂意地接受,使對方能夠更進一步地了解你,並且信任你,這樣對方才敢托付給你重任。一個人才如果隻會死幹事而不善言辭、笨嘴笨舌的,是不利於做好本職工作的。不管你生性是多麼的聰穎,接受過多麼高深的教育,如果你不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那麼仍舊不能很好發揮自己的才能。在日常交往中,會說話的人能把平平常常的話題講得引人入勝;嘴笨口拙者即使講的內容非常好,聽起來也會覺得索然無味;工作中一些好的建議,溝通能力強的人一說就通過了,而那些不會說話的人卻屢屢碰壁;隻有通過出色的語言表達,才可以使相互熟識的人之間更加團結,使陌生的人結成友誼,可以使意見分歧的人互相理解、消除矛盾,因此,若想在工作中遊刃有餘,不僅要有新的思想和見解,還要能在別人麵前很好地表達出來。
三要有不斷創新的能力。人才定義中“創造性”指的就是創新能力,當今社會,許多人是把知識當做存款,隻見他不停地學,但難見他用,可惜了。也有人學了一輩子,到老了,變成一個大百科,大辭典。但就是沒有見他在世界上留點什麼新東西。這類人學的再好,也隻是書呆子,特別是現在,你拚了命記得多少知識,能比得過一台電腦嗎?所以不管是古時候,還是現在,我們的人才標準上都少一個十分重要的東西,就是創新能力。在我看來,一個人才的創新能力,是其它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英雄不問出處”,用人不拘一格,真正的人才不再被學曆、出身、工作經曆而捆綁死。寒家白屋、市井村夫都可能是奇人異士,就像網上經常報道一些工人、農民在家造飛機、造坦克,而且屢屢成功,這說明現在隻要你不斷鑽研,不斷創新,都有可能是某方麵的人才。企業對人才的評判最有發言權,用投入產出比、優秀的工作業績,不拘一格地選擇人才,這就是市場競爭機製中的“賽馬”形式,在統一的規則下,哪匹馬跑得快,大家一目了然。所以說,通過市場機製“賽”出的人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真價實”。
所以,你是人才,那麼就要有堅持學習的毅力、善於交流的能力,勇於創新的魄力,用自己的知識做出點新東西出來,讓社會、讓單位因為你的知識和能力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