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不懈求學路——礦區困難家庭子女求學故事
集團公司2015年的“育才關懷”活動已經落下帷幕,一批批困難家庭的學子在企業的資助下繼續追逐他們的求學夢,開啟一段新的人生旅途。筆者在多次報道集團公司“育才關懷”活動中,一麵深深感慨企業對困難職工家庭的真心關愛、真誠幫扶,另一麵也被這些家庭中的學子勤奮好學、不懈追求的精神所感動。近日,本網記者走訪了幾個困難家庭,了解到一些育子成才故事,與大家分享。
書山有路勤為徑
在謝一礦,退休職工葛士全一家是出了名的。一是他家生活非常困難,長期靠企業救助;二是老葛夫妻教子有方,孩子學習刻苦,成績優異。
說起家中最困難的日子,老伴至今還傷心落淚。那時,老葛在礦上上班,老伴帶著三個孩子在農村;1993年,女兒上初中了,為了讓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老伴帶著三個孩子來到礦上,一家人住在礦門口的趴趴房,兩間趴趴房冬冷夏熱,陰暗狹窄,下雨天被子上要蓋層塑料布,還要放幾個盆接雨。做飯就在外間,有一年冬天,老伴差點因為煤氣中毒而“過去”。這樣的房子,一家人一住就是十幾年。
老葛是個能吃苦的人,部隊裏練就一身鐵筋骨,身體結實,不好生病。沒退休時,他下了班不是回家休息,而是繼續給人“扛大山”,掙幾個辛苦錢。退休後,老葛整天給人“扛大山”,硬是把三個孩子供養出來。
老伴是個勤儉持家的人,為了減少家庭開支想了不少點子。買菜從來都是罷市了才去,順便揀些菜販們扔掉的菜幫菜葉;買衣服都是到原鳳台縣的舊貨市場,一買一大包,三十幾元錢就能買到全家人的衣服。可是,長期的營養不良和心力交瘁,讓老伴得了腦梗,嚴重時無法走路。
老葛有三個孩子,一女兩兒。夫妻倆很重視教育,孩子從小就抓得緊。他們不僅給孩子灌輸讀書學習的重要性,還對孩子的做人學習嚴格要求。三個孩子放學不僅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還要完成媽媽布置的作業。家裏沒有書桌書櫃,最好的“書桌”是縫紉機,誰先搶到誰先用。搶不到的就趴在床上看書寫字。孩子們的床既是書桌也是書櫃,書籍資料全都擺在靠牆的床邊上。
三個孩子從不與別人比吃穿,一心隻想誰的成績更好讀書更棒。書山有路勤為徑,2001年大女兒考入安徽師範大學外語係,2002年大兒子考入合肥工業大學,2007小兒子年考入北京大學。老三是三個孩子中最聰明的。上初中時學習成績在西部地區17所學校中經常考第一,有段時間有點沾沾自喜,說學習不是靠用功而是天生腦子好用。就因為這句話,他被媽媽狠狠地打了幾十鞋底子,從此再不敢驕傲浮躁。這個老三,上小學時候常常因為營養不良頭暈,被同學們攙扶著回家休息,回家吃點東西又跑回學校上課。如今的老三即將完成北大研究生的學習生涯。
葛家三個孩子都是集團公司“育才關懷”的受益者,每人在考入大學當年都獲得了3000元的助學金。
談起企業,老葛真誠地說:“多虧了咱企業,沒少幫助我們家。就說家裏現在的這個書桌和書櫃,還是原來礦上的老群工部長給找的舊辦公桌、舊辦公櫃。我們家的小廚房也是當時礦領導給批了些木頭搭起來的。我們沒少吃礦上的救濟款,50、100的,錢雖不多,但幫了大忙。”
好日子剛剛開始,老大老二如今都有了不錯的工作。前年,老葛在新家園小區買了一套二手房,二室一廳,住在寬敞明亮的新居裏,老葛兩口子心情舒暢。閑不住的老葛還在小區附近的空地上種了些蔬菜,給老伴治病買治療儀的錢也還完了,活潑可愛的大孫子給他們帶來更多快樂。
學海無涯苦作舟
張楊,新莊孜礦的一名年輕職工。父親張振寬曾是新莊孜礦采煤隊的一名工人。在張楊的記憶裏,父親個頭很高,會講會玩,是礦籃球隊隊員,父親下班後常常帶他去打籃球。每年生日,父親都會帶他去公園玩並拍張全家福。
可是,幸福的合影定格在張楊七歲那年。1999年的冬天,張楊放學回家發現家裏沒有人,一個親戚說接他去找媽媽,到了一個大院裏,他看見媽媽在哭、親戚在哭,當時就懵了。一個工作人員摟著他,跟他說爸爸工傷去世了,他當時就放聲大哭。對一個七歲孩子來說,再沒有比這更殘忍的事情了,今後再沒有人帶他去打籃球、拍照片了,“爸爸”這兩個字從此隻能塵封在記憶裏,成為一段甜蜜又痛苦的回憶。
父親的去世除了給張楊和母親帶來沉重的打擊外,最直接最現實的就是經濟壓力,以前的寬裕生活一下子陷入窘境。礦上把張楊從區三小轉到礦一小上學,免去了學費,給母子二人安排了環境更好的樓房居住,每個月給予一定撫恤金。即使如此,生活還是很艱苦。
張楊的母親楊蘭珍很堅強,日子再難,她也從不埋怨。工作之餘一直做兼職,她說生活隻能靠自己,有手有腳能吃苦,生活肯定能越過越好。
母親的堅強很快把張楊帶回正常的生活軌道。楊蘭珍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卻很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從上幼兒園開始,楊蘭珍每天接張楊放學之後,就把張楊放在書攤旁待一個小時,用這種方式培養他看書的習慣。上小學之後,楊蘭珍經常給張楊買書,並告訴張楊,隻要是有用的書,家裏再苦再難也會給你買。受母親的教育和培養,張楊一直都很喜歡看書。
2007年,張楊初中畢業同時考取了淮南一中和鳳台一中。出於經濟選擇,母子二人選擇了鳳台一中。三年後,張楊以不錯的成績考入阜陽師範學院。高中畢業那年暑假,當別的孩子在家等待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張楊開始考慮學費問題。經母親的朋友介紹,他在建築工地開上了升降機,一天掙六七十塊錢,從早上五點半一直幹到晚上七點,中午一個小時吃飯休息時間。辛苦一個月,張楊掙了兩千多。
大學開學前,集團公司領導帶著人親自到家裏看望慰問,並送來了3000元助學金,一下子就解決了困擾母子二人的學費問題。進入大學後,張楊除了學習就是打工。同學們開玩笑,說張楊放學後不是在打工,就是在去打工的路上。從大一開始,張楊發傳單、寫文案、當服務員、推銷電話卡、幹過圖書管理員……,寒暑假更是直接泡在工地上。張楊說,小時候一直都是母親一個人拉扯自己,雖然母親從不在自己麵前說起,但知道母親的辛苦和操勞,現在自己長大了,希望能為母親為家庭分擔更多。
張楊知道打工隻是為了緩解暫時的經濟情況,要想生活越過越好,必須學到真本事。進入大三後,張楊直接開啟了“學霸模式”,每天下午放學,吃點飯後就到教室上自習,晚上9點散步休息一會兒,再回教室學習,上到11點多再回宿舍休息。大三結束時,張楊專業考試排名前三名,創造了學校開設該專業課以來第一次考到前三的男生。在校期間,張楊積極參與了安徽省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和校級本科學生科研計劃獎學金所組織的科研項目。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他也收獲了滿滿的榮譽,不僅獲得了校“三好學生”、 校“學習進步獎”,還得到了“國家勵誌獎學金”、“校長獎學金”、“校自勝獎學金”、“校一等專業獎學金”等等。
大學畢業後,張楊放棄了考研,回到了淮南礦業。不為別的,隻為母親說過,做人要知恩圖報,張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企業的關懷。
梅花香自苦寒來
今年高考分數出來後,一個喜訊傳遍老礦區事務管理處。該處病亡職工楊修好的兒子楊洋,以優異成績被一本院校安徽工程大學錄取。大家都為這個身世坎坷的孩子感到高興,也對他的姑姑楊德麗伸出了大拇指。
走進楊德麗的家,首先看到的是小院裏滿眼的綠色。頭頂的金黃色吊南瓜映襯著綠葉煞是好看,院子角落一堆不考究的花盆裏,玉樹、吊蘭長得鬱鬱蔥蔥。走進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牆麵上斑駁的印跡,老式的木格窗子已經關不嚴實。客廳正中放著一張現在已很少見的舊方木桌,桌上放著幾瓶鹹菜瓶子,桌下的玻璃罐裏泡著糖醋蒜瓣。
提到楊洋,楊德麗的臉上滿是慈愛的笑容。她回憶說,1996年3月的一天,天色已晚,哥哥楊修好抱著一個棉襖匆匆趕來。因為哥哥和嫂子一直生活在潘集,和在泉山居住的妹妹平常來往很少,楊德麗看到哥哥不由吃了一驚。“這麼晚你怎麼來了,懷裏抱的什麼?”楊修好伸開包裹,楊德麗看到一個長滿濕疹,但是肉呼呼的小臉。她嚇壞了,“這是怎麼回事?”“你嫂的精神病犯了,把家裏的錢、衣服,還有孩子的出生證都給燒了,人也不知道跑哪去了。”哥哥說。
嫂子杳無音訊,哥哥一個大男人又要上班,無法照顧才出生幾天的孩子,隻好把孩子留給了妹妹。其實,楊德麗的生活也不順利。離婚後,她帶著女兒一起生活,每天也要上班,好在那時和她一起生活的老母親可以搭一把手。小侄兒乖得讓人心疼,總是吃飽了一夜睡到亮,楊德麗越帶越疼,視同己出。
其實,楊德麗與楊洋並無血緣關係。看著筆者吃驚的表情,楊德麗淡定地說:“我哥哥是我繼父帶來的,我們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妹,但是從小一起長大,感情還是很好的。”
楊洋十二歲的時候,父親楊修好不幸病故。剛剛懂事的楊洋心中迷惘萬分,不知道失去父親以後該怎麼辦。這個時候父親生前的單位淮南礦業集團慰問了他們,並給予救助,告訴他們以後有困難就去單位,絕不會讓他們吃不上飯、上不起學。小小的楊洋非常珍惜學習的機會,在學校一直表現優異。
上高三時,一天楊洋在食堂吃過晚飯後感覺胃不舒服,冒著大雨騎車回家,上吐下瀉。楊洋難過得哭了,姑姑心疼地問他是不是太難受,要不要去看急診,他對姑姑說不是因為身體難受,而是覺得浪費了一個晚上學習的時間,心裏難受。
姑姑中午下班遲,楊洋放學後總會自己做飯做菜,一邊學習一邊等姑姑回來。看姑姑累了,還會悄悄地洗衣刷鞋子。
楊洋說,小時候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去過公園玩,他多麼想進去盡情地玩耍,但是他知道媽媽沒有錢,所以從不提這些讓媽媽為難的要求。高一的時候,楊洋喜歡上了吉他,且不說輔導課的費用,就是買一把幾百塊錢的吉他對他們家來說也太奢侈了,他隻好默默地放棄了。
“他出生才幾天我就帶著,當自己兒子一樣。雖然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世,但和我始終像母子一樣親。前幾年我生病住院,他放學回來還要給我做飯送去,學習也沒有耽誤!”楊德麗說到這自豪地笑了,“這回剛進大學,就當上了班長。”
人到中年的楊德麗身材微胖,皮膚和頭發都留下了風吹日曬的痕跡。“我已經退休了,但是還打著零工,每個月給孩子掙個生活費。企業關照我們,但我們不能光靠企業。我身體好,手腳靈便,還能勞動。”楊德麗淡然地說。
逆境能夠消磨人的意誌,同樣也可以磨礪人的信念。做生活的強者,昂然麵對命運給予的考驗,在困境中不怨天尤人、不等靠依賴、不放棄信念,讓我們為這些不屈不撓的學子和他們積極樂觀的態度點三十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