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誌願者支教隨筆:一顆古仁人之心
從江蘇徐州到重慶合川,從高等學府到鄉村小學,從為人徒到為人師,近兩個月。因為出門乘車要一直顛簸在坑坑窪窪的盤山公路,路上並不能做其他的事情,這就給了我一些思考的時間,最近反複出現在腦海裏的一個詞就是“古仁人之心”。
“古仁人之心”出自北宋文學家範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嶽陽樓所寫的《嶽陽樓記》,文章通過對洞庭湖的側麵描寫襯托嶽陽樓,希望借作記之機含蓄地規勸誣陷被貶的滕子京能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這裏的“古仁人之心”即指範仲淹這種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
從人生的得意到仕途的低穀,擁有古仁人之心能夠及時的調整心態,堅定的做出正確的選擇。從去年九月加入研究生支教團以來,誌願精神就注定與每一個支教人形影相隨,也就意味著這一年將固守清貧,默默奉獻,犧牲城市的繁華,傾情於枯木逢春。初到合川區三彙鎮,我在響水小學的辦公室裏看到了一本書,路遙的《人生》,封皮上的一段話讓我刻骨銘心:“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隻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對於這種感受,相信每個經曆過青年時期困惑與迷茫的朋友概莫能外。然而當代青年選擇的道路是否都能合乎古仁人之心那種心係天下的坦蕩?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看到社會上太多的青年人眼高手低,看到了太多的青年人玩世不恭,看到了太多的青年人對國家時事的諷刺、辛辣、調侃變得理所當然,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卻無地自容。這些不負責任的行為與古仁人之心背道而馳。但我們也應當欣慰的看到更多的青年人選擇了將血淚灑在救災一線,更多的青年人選擇了將汗水留在國際賽場,更多的青年人選擇了將一生獻給祖國的邊防。我們也慶幸,在最好的年華裏,我們選擇了誌願,選擇了中國西部這片愛的海洋,用實際行動彰顯當代青年的價值。
古仁人常將“天下”二字鐫刻於心,因此他們的勇氣和執著是不可缺少的。作為研究生支教團的前輩,徐本禹就是如此。他的身影是如此的平凡,抑或,他的話語是如此的普通,但他“用一個剛剛畢業大學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起了本來不屬於他的責任。他點亮了火把,刺痛了我們的眼睛”。像徐本禹這樣的人心中裝得了天下,裝得了一切。也許一粒鹽改變不了海洋的鹹度,但是如果我們所有人都做一滴水定能彙成愛的海洋。我們斷不能曆練成品德高尚的聖人,但我們可以依然夢想著教育的夢想,幸福著平凡的幸福,傳遞正能量,發出好聲音,在這綿綿華鎣山下,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踐行青春在奉獻中閃光的錚錚誓言。
作為一名支教老師,可能我們的人生隻有這麼一年的時間站在三尺講台,也可能我們會在一年之後深深的愛上這個職業。多少次的失望換來一絲希望,多少次的否定換來一次肯定,多少個黑暗看不到黎明。在任何時候,要相信我們的付出總會帶來一些改變,我們的堅持也會讓學生們感受到人間的溫情。一顆古仁人之心的指引,定會讓我們的青春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