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員增效、停薪留職、買斷工齡、下崗分流等不是上策!眾創空間——煤企的救命稻草
專欄作者李誌鵬
煤炭行業的嚴峻形勢,各類媒體已經連篇累牘地報道,這個問題目前身處煤炭行業中的每一個人以及依附於煤炭產業生存的各類人群都能夠達成共識,無需多言。而現在的形勢嚴峻到什麼程度?可能很多的人還不夠了解。
一、嚴峻形勢
……
二、誰是企業的包袱?
那麼麵對上麵如此嚴峻的形勢,煤炭企業應該如何應對,如何選擇?煤炭行業頹勢漸漸明晰之後,很多人給煤企開出藥方,各大煤企也在積極探索應對措施。但是大部分煤炭企業還是延續了二三十年前的老套路,減員增效、停薪留職、買斷工齡、下崗分流等,這些措施不能說沒用,但是都治標不治本,僅僅能夠延遲企業破產倒閉的命運,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企業找到一條生路。
……
三、眾創空間是必然選擇
煤炭行業現在麵臨的問題不是光減掉人就能解決的,現在麵臨的問題是如何在國家大的方針政策之下找到一條全新的煤企生存之路。國家大的方針政策怎麼把握?很簡單,兩個方麵,看看國家反對什麼,我們就少做什麼!看看國家倡導什麼?我們就多做什麼!
國家反對什麼?國家現在很明確,煤炭市場要規範,要節能減排,要減少煤炭在國家能源體係中的占比。我們不能和國家政策對著幹,這個時候擴大生產不是找死麼?隻有減產、減員、規範、轉型和清潔生產一條路走。
國家倡導什麼?答案很簡單:“互聯網+”和“雙創”,即基於互聯網的傳統產業升級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們煤炭企業真的就看不出來這是個機會麼?這是個我們煤炭企業生存和轉型發展的最好出路麼?
李克強總理在11月4日的常務會上再一次強調:“中國裝備要改造升級,同樣需要彙集眾智。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這不僅是小微企業的選擇,更是大企業的緊迫任務。”
現階段,尤其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大麵積鋪開之後,我們麵臨的時代是繼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化三次工業革命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信息網絡化。所有的傳統行業,都會被改造和顛覆,從研發到生產到營銷都會產生巨大的變化。我們的煤炭行業難道能置身事外麼?
煤企想要生存,想要再次發展,答案隻有一個!跟著國家的形勢走,用“互聯網+”的思維去改造煤炭行業,在企業內部建立“創客空間”,給企業內部的職工尤其是廣大的年輕職工一個創業創新的平台。這是必然選擇,也是唯一正確的出路!
記得我在年初4月份的時候寫過一個係列文章《平朔困局》,在說到企業出路的時候提出過一個方案,即:企業平台化、員工創客化和管理碎片化。當時在平朔的很多人根本都沒有聽過這些詞,想都沒想就開始指責,說我的想法太理想,不切合實際,可操作性不強。記得好像隻有當時中煤分管財務的副總馬剛在宇辰公司的一次講話中引用過我的這段話,後來好像也沒有落地實施,我估計當時的馬剛能夠引用說明他是能看懂的。
經過了好幾個月,不知道現在平朔及中煤的領導層是否反應了過來,能否明白我當時提出的這三句話?現階段最好的辦法就是停掉企業不賺錢和虧損的板塊,把那些板塊的人員進行重組,在企業內部成立若幹個大大小小的眾創空間和工作室,讓員工變為創客,在企業這個大的平台上進行創新、創業和創富,把企業身上的“吸血者”變為“造血者”!
目前,我聽到平朔傳出的消息,煤炭板塊和非煤板塊要分家,部分煤炭板塊明顯虧損的要關停,有些板塊的人員已經全部分流,這是正確的!我在4月份的時候就說過,像一些明顯沒有盈利能力的單位,早關一天,企業就少損失一天,投資那麼大,又沒有充足的煤供應,機器還要轉?也隻有國企不心疼那些費用才會堅持開著!現在關了,說明領導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也說明企業現在真的是太困難了。
既然開始按照上麵的思路停掉虧損的板塊,我估計如果高層領導決策正確的話,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在企業內部成立眾創空間,鼓勵員工創新創業。是否是這樣,我們大家可以拭目以待,我不敢說我有十足的把握,但九成以上,他們會這麼做!我不禁在想,如果當時4月份企業就開始往這方麵轉型會怎麼樣?現在企業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短短幾個月,平朔有大量的人才流失,而那部分人恰恰才是眾創空間需要的人!亡羊補牢還不晚,希望能夠如我所想,如我所願吧!
四、煤企做眾創空間,可能會這樣!
李克強總理從最早的政府工作報告到後來的中關村創業大街3W咖啡店做客,一直在向全國傳達一個信息,這一屆政府就是鼓勵人們創業創新,玩“互聯網+”。尤其是9、10月份總理在河南、安徽的考察以及會見德國總理、出訪韓國的外事活動中,一再強調“互聯網+”和“雙創”的重要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僅是小微企業的生存之路,也是中央企業的繁榮興盛之道,隻有按照國家指出的大方向去走,才能保證企業走出困境,實現盈利,產業轉型發展。
今天閑著也沒事,我想大概推測一下現在的煤企會如何去做眾創空間。雖然下麵這些事不一定會發生,但是如果我們企業高層的思維方式不變,隻是想迎合國家的政策去做做樣子的話,下麵的情況十有八九會發生。
第一步,肯定是要按照國家的有關創新創業的紅頭文件下發一個企業內部的版本,鼓勵大家創新創業,成立企業內部的眾創平台,然後下達一係列的高大上的KPI,如創造利潤幾個億,解決員工就業崗位幾千個,成立創業團隊幾十個等等。做事先造勢,發紅頭是第一步,國企的老套路肯定也不會變;
第二步,肯定要植根於企業原有的創新和小改小革項目,把這些項目作為創新點發掘和宣傳。記得以前在單位的時候搞過什麼“五小科技”還是“五小改革”之類的東西,因為迫於上級的壓力和宣傳的需要,首先肯定會把這些東西翻出來作為創業和創新的成果裝點門麵。但這些都不叫真正的創新,隻是小改造而已。
第三步,上麵的東西是交不了差也是創造不了效益的,必須實實在在去弄眾創空間。怎麼辦?國企的套路一般是先成立一個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一個辦公室,這些職位一般都由公司層麵的領導擔任,然後就是下麵各個二級單位的一把手擔任本單位眾創空間負責人,接著是各級的副處長和主管具體牽頭。這些人,這麼龐大的機構下來,眾創空間變成了原來煤企管理組織架構的克隆版,等到真正的創業者和有想法的職工加入的時候發現,他們能做的事情很有限,還是要受到和以前一樣的束縛和等級限製,根本和以前一樣:說了不算,算了不說!
第四步,企業的眾創空間雖然似乎在運作,其實根本沒有解決職工的出路問題,也不可能產生效益。原有的權力體係沒有被打破,新的思想和構架如何建立?但是不要小瞧我們央企和國企的智慧,我們還有黨支部,還有班組,眾創空間不盈利不怕,我們可以以班組和黨支部的名義成立創新工作室,把創新和創業的壓力傳遞到基層傳遞到一線,反正到最後到年底和基層要答案,要效益,沒有效益,是你們無能!
第五步,玩了一圈,看起來轟轟烈烈,緊扣國家政策,而且也掛上了“眾創空間”、“創新工作室”和“創客”的牌子,其實產生不了什麼效益,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煤炭企業效益還是會一路下滑直到破產倒閉。可能高層的初始意願是好的,但是到了基層就一定會是這個樣子,為什麼?我在下一節給大家03manbetx !
五、為什麼煤企眾創空間容易流於形式?
上麵的預測並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在煤企工作5年多,見慣了這樣的事情,也做過很多類似的表麵工作,給大家講個發生在我身上的真實故事輕鬆一下。
記得有一年,集團公司下來檢查工作,我們單位在那方麵根本什麼都沒有準備,領導拿著集團公司下發的檢查通知扔給我們,讓我們連夜突擊準備材料。還和我說,如果你把這件事辦好,一定給你嘉獎。我當時也是年輕幼稚有執行力,帶了幾個人,把領導的嘉獎承諾傳達給他們,許諾了一張大餅。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準備了40多個文件盒,連夜編資料,編現場的簽字記錄,編各種檢查表格,總結報告……最好玩的是,為了讓簽字表格看起來真實,我把表格放在地上用腳蹭,把角落裏的煤灰塗到表格上,表格變得又黑又皺,簡直和從現場拿回來的一模一樣!
到了第二天,集團公司領導來檢查,居然我們單位評分排名第二,還得到了公司領導的一致好評。最搞笑的是,後來還有別的二級單位過來找我學習經驗,我當時也不好意思說實話,假裝給別人傳授經驗,告訴他們我們日常工作搞得如何高大上,如何細致紮實。這些工作做完,當我和那幾個兄弟高高興興等待我們的嘉獎的時候,領導卻當什麼事都沒發生,公司當時嘉獎的10萬元下來後平均分配給了中心的每一個人,人均50.06元!
講這個故事讓大家輕鬆一下,也是讓大家思考,我們做那些假大空的工作有什麼用?現在可不是玩套路的時候了,是實實在在要做點事的時候。後來我也漸漸明白當時領導為什麼不給我承諾好的嘉獎了,不是領導不給我,是老天不給我!因為我幫著領導在騙人,雖然集團公司領導不知道,但老天知道!
現在我們煤炭企業遇到了這麼大的困難和危機,如果說企業的高層不去想對策來改變這種現狀,那是不可能的!而且我也相信他們會選擇在企業內部鼓勵職工創業創新,開展“眾創空間”和“創新工作室”這類的建設,但是我們一定要想明白幾個問題。什麼叫創業?什麼叫創新?哪些人才是最有動力去創業和創新的?國家所謂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底是什麼意思?
創新和創業,首先是一種思維上的革命,其次是一種體製上的革命。創新者和創業者往往不會是企業的高層和中層,甚至不會是企業的管理人員,因為這些人他們享受著舊權力體係中的便利和既得利益,創新意味著打破原有的平衡,他們是不會積極響應的。
這就好像當年毛澤東同誌論述中國革命的問題,地主階級、買辦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官僚階級是不會真心革命的,而隻有勞苦大眾、無產階級才是最有革命願望也是最有革命動力的。
那些沒有生存壓力,沒有想法的人是不會去創新,更不會創業的!真正想要創新和創業的人,肯定是來自企業的基層和底層,因為這些人中有才華者,有能力者,有過人抱負者不會甘願屈居人下,不會甘願將生命浪費在日複一日簡單枯燥的工作中,如果企業給這些人機會,他們既懂技術又懂現場,很容易創造出價值,而且也會珍惜創業和創新的機會。國家所謂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說的也是這部分人,有生存壓力者才有動力!
如果煤企真的想搞眾創空間去給自己找一條生路和轉型發展之路,那必須打破原有的權力體係,讓出足夠的權限給創業者,不要再玩什麼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讓原有權力體係中的那些人繼續指手劃腳。如果這麼幹,不如不幹!就算企業在牙縫中省出來一部分資金做創業投資,很容易就被這些管理人員的裙帶關係消耗完了。真正的創業者根本無法染指,如果連眾創空間這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都抓不住,會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人才選擇離開企業!到那個時候,企業真的就剩下等死了!
六、正確的入水姿勢
我們的企業麵臨困境,煤價跳水式地下跌,我們的企業在無奈中必然選擇跳水,而正確的跳水姿勢很重要,跳不好,容易直接摔死。
說了上麵這麼多,很多人看下來肯定會在心裏罵我:“你一直在說不好的事情,說這個不行,那個難做,那你說怎麼辦?你拿個方案!別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您還真想錯了!我就是帶著方案才敢寫上麵這些東西。
目前我們的煤企該怎麼辦?我就以我比較熟悉的平朔舉個例子,供同行參考:
首先,還是繼續關停和整合目前盈利能力差和虧損的單位,先把企業的失血口堵上;
其次,精簡領導層,公司高管不動,各二級單位處長和黨委書記保持不變,副處長以下統一下調一級,至於助理崗位,全部取消,省部級幹部現在都快不讓配私人助理了,一個企業,還是小小的處級要什麼助理?機關單位副處長和助理變主管,主管變副主管,副主管變職員,職員數量根據部門需要和業務綜合評估,進一步精簡,精簡下來的人員劃入人力儲備辦;生產單位,可以適當保留幾個主要板塊的副處長,其它管理人員比照機關執行。這樣首先從人工費上就可以省出來一大塊,多不敢說,平朔公司人工費至少降低30個百分點。
第三,煤炭主體板塊和非煤板塊剝離,各自獨立核算。目前平朔公司正在做這一項,除了劣質煤那邊還沒有具體確定之外,其它基本定了,我個人覺得劣質煤那個項目是目前看來非主體板塊中唯一可能會盈利的單位,所以,讓劣質煤既不歸屬於主體板塊,也不歸屬於非煤板塊是較為合理的選擇,下一步國家會增加LNG的使用量,還有各類化工產品,市場前景還是不錯的。沒有必要把這個能在未來賺錢的板塊強行並到非煤板塊或煤炭主體板塊相互影響。把他們放到市場上讓他們獨立運作,這就好像一個家庭實在太窮了,肯定把看著最有出息的孩子先推出去,讓他自尋出路,活則活得更好,死則死得其所!
第四,煤炭主體板塊按照大區域,安太堡、安家嶺和東露天,把現在的洗選中心、露天維修中心、井工維修中心等單位全部打散,按照區域統一到露天礦管理,三個區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煤炭主題板塊本身具有著行業特性和壁壘,不建議前期搞眾創空間,目前需要的是穩住主業,減輕主業壓力,保證主業能夠存活。
第五,非煤產業板塊,目前涉及的項目多,人員雜,這部分人員中恰恰有很多人是最容易發展成為創客的人。
對於這部分人要實行“散養”和“圈養”相結合,“散養”就是讓一部分有停薪留職意願的人申請停薪留職,公司負責繳納個人的五險一金及發放最低的生活保障,讓這部分有意願到社會上自尋出路的人走出去;“圈養”就是通過眾創空間給剩下的人一個平台讓他們在企業內部創新創業。
眾創空間和創新工作室要從這部分“圈養”的人開始入手,而想要專業去做眾創空間,必須找專業的人和專業的團隊,不能光靠平朔公司或中煤集團自己的人員,而是要借助一定的外力去開展創新。
李克強總理在前幾天出訪韓國,以及出席第六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的密集行程中,專門抽時間考察了距離首爾30公裏的京畿道創造經濟革新中心。這一中心由韓國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與大型企業合作設立,共同扶持創新和初創的中小企業。
“我在這裏了解到,大企業不僅僅和政府一起為中小企業和創業提供平台和一站式服務,還通過互聯網和他們直接對接。”在4日的常務會上,李克強說:“大企業可以直接購買小企業和創客們的‘點子’,還可以與本企業的創新中心相結合加以改造,這就是借助外力開展的創新。”
所以,平朔如果要做眾創空間,首先要大膽起用年輕人,尤其是敢想敢幹有闖勁的年輕人。平朔公司從企業角度出發要做的就是打造平台,提供服務,不要還想著自己要當官,要管人管事,玩眾創空間,公司的角色就是項目評估機構和投資機構,盡量不要去幹涉項目本身運營。引入市場的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機製,借鑒目前社會上較為流行的眾籌機製,由員工中的創客和創業團隊發起項目,現在市場上這方麵的成熟經驗很多,在這裏不予贅述。一定要做大平台,不要再把眾創空間框到二級單位裏麵,一旦這麼做,從開始就失敗了!
第六,除了眾創空間之外,平朔公司還有一個優勢可以挖掘,那就是各個單位的核心技術人才和核心技術,平朔公司從80年代開始運營到現在,培養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時近幾年還引入了大量的高學曆人才,這些人才有些走入了領導層但大部分還在一線掙紮,目前企業的狀況不景氣,可以讓員工主動申請,由技術骨幹組成高技能創客團隊,進行技術輸出和勞務輸出。不僅可以創收,減輕企業壓力,而且可以充分發揮這部分人的能力。
第七,平朔再大也還是一個企業,必須立足於朔州,和朔州本土的創業團隊及政府進行有效對接。遠水不解近渴,可能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創業團隊及創業理念較為先進,但是我們的企業在朔州,我們不能不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和風土人情,盲目邀請“洋和尚”來念經,不一定是好的!
創業更重要的是要接地氣,我帶著幾個年輕人出來做牛人堂眾創空間,雖然很多平朔人和平朔領導覺得我們幾個年輕人瘋了,但是恰恰就是我們這些年輕人捕捉到了這個時代和這個城市的脈搏,僅僅上線一個多月,已經聚集了朔州本土400多個創業者和幾十個創業團隊,而且整體的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越來越清晰,同時還得到了朔州市政府的關注和支持。來到我們牛人堂的年輕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平朔工作的,為什麼他們放著好端端的工作會來找我們?為什麼他們在企業得不到價值體現?為什麼我們有吸引力?這就是我們企業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平朔,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缺少發掘和使用人才的良好土壤。平朔的那些年輕人來到我們牛人堂之後,可能並不能得到什麼物質上的東西,但是他們精神上都很滿足,因為他們覺得隻有在牛人堂自己才能想清楚活著到底為什麼?下一步的路該怎麼走?還有更極端的例子,上次去內蒙伊泰認識一個老家是朔州的兄弟,他現在辭掉了伊泰月薪7000+的工作回到朔州找到牛人堂,在牛人堂選擇了一個創業項目然後開始創業,目前已經開工。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可能我們幾個是瘋了,難道他們也都瘋了麼?
文章的最後,我真心希望煤企,不僅僅是平朔和中煤,都能夠順應國家的政策導向,抓住眾創空間這個最後讓煤企存活的救命稻草,自我革命,自我顛覆,自我成長,自我超越!
最近重讀毛澤東的著作,真的感慨當年隻有毛澤東思想才可以救中國,隻有中國共產黨才可以救中國!而我現在要說的是,隻有互聯網思維才能救煤企,隻有植根於大眾,植根於企業基層職工訴求而建立的眾創空間才能救煤企!
後記
為什麼想要寫這樣一篇文章?真的是因為對企業還有感情,畢竟從大學畢業之後就進入了企業,摸爬滾打,苦苦掙紮找不到自己價值體現的途徑,最後被逼無奈出來創業。下一步,肯定大部分的國企和央企要走創業平台這條路,現在煤炭行業前路渺茫,真的不希望這最後的救命稻草再像以前的那些項目或者改革一樣流於形式。如果那樣,倒閉的3000多家企業,我們就會是其中的一家,下崗的那幾十萬人,就有我之前的兄弟姐妹,同事和朋友!我覺得,我們還沒有到那一步,我們還有最後的機會!
記得我在幾個月前寫《平朔困局》的時候,當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很多人都說我在危言聳聽,就連我說應該關掉某些業務板塊都罵聲一片,現在幾個月下來,基本都在被我不幸言中,而且企業的高層思想也在轉變,也在逐步認可我當時提出的“散養”和“圈養”戰略,提出的“企業平台化、員工創客化和管理碎片化”,人們當時對管理碎片化爭議最大,覺得不可能實現,但是下一步,不僅僅是煤炭行業,連製造業包括服務業等各行各業,都會變成碎片化管理,消滅中層是碎片化管理的第一步。這個不是沒有成功案例,而且我們同行業的煤企也有,內蒙的伊泰集團就是一個例子。
為什麼我離開後還常常回望
因為那裏有我曾經奮鬥的身影
為何我總是苛責怒罵
因為我曾經愛得深沉
2015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