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平:堯頭黑瓷的魅力
堯頭黑瓷的魅力
對於堯頭黑瓷我早仰慕已久。今年10月國慶,我終於如願——前往位於渭北澄城縣西南一隅的堯頭窯,近距離品驗了堯頭黑瓷,領略了它獨有的魅力。
民國時期,雖然處於偏僻的溝叉,這裏卻車水馬龍,處於一派繁盛的景象:拉運黑瓷的馬車熙來攘往,身著絲緞和禮帽的商人如淘金者般絡繹不絕。一個初夏晴朗的晌午,一位姓宋的窯把式在他的饅頭窯前忙碌著,他三十多歲,上著一件白色老粗布汗衫,下著黑色粗布褲子,黝黑的臉龐、結實的身骨,宛如《白鹿原》中樸實能幹的白嘉軒(年輕時的)。通過窯門他仔細地觀察著窯火和窯溫,這一窯黑瓷將給他帶來豐厚的利潤,他心裏充滿了期待,這種期待流露在他的臉上,化成了一股自信的微笑。當時象他這樣的窯工有三、四百人之多,而饅頭窯分布於方圓五公裏以內,大大小小有150餘座,每到夏秋時節,在滿山的綠野之中,青煙嫋嫋,晚間火光簇簇,形成了一道蔚為壯觀的風景。窯工們也在附近落戶,攜家帶眷在山溝裏箍窯洞、圈院落,黃土高坡以它的博大和無私接納了他們,這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手工業,盛產的黑瓷有甕、盆、罐、碗、瓶、壺、杯等,這些都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倍受老百姓的青睞,用於儲水、存糧、和麵、醃菜、燒水、飲茶等,遠銷山西、甘肅、寧夏、青海、內蒙等地。而當時的顏色主要以黑、棕兩色為主,主要由釉的濃稠深淺來決定。
現在這裏的滿目綠野已退去了當年繁盛的景象,因為搪瓷和不鏽鋼製品的進入百姓家庭,使瓷製品的市場萎縮。但麵對市場的挑戰,瓷製品以更高的工藝和品質捍衛著自己的地位。現在堯頭窯為數不多的十幾家窯場出產的大部分為精品,在各窯場的展室裏充斥著琳琅滿目的各式瓶、罐、杯、盤、碟等,顏色也衝破了傳統的黑、棕色調,增添了白、藍、紅、綠等色調,這裏出產的青花絕不亞於景德鎮的產品。各種瓷器燒造的精潤細致,價格不菲,成為各種高檔茶館、會所和遊客首選的佳品。由於在製瓷方麵的卓越貢獻,這裏獲得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殊榮。
來這裏遊覽,你可以全麵了解堯頭黑瓷的燒造過程,這裏的溝壑賦存豐富的高嶺土(這裏俗稱老土),被球磨機磨細成粉加水攪拌、沉澱,形成製坯用的膠泥,然後在工作室被藝人製成各種器物的生坯,被晾幹後上釉,進入窯內燒造成型,完成它鳳凰涅槃般的華麗轉身。中間最關鍵的環節是製坯和上釉,藝人們精湛的技藝和一絲不苟的態度讓人歎為觀止。其中燒造環節也不能小覷,一位窯場的女主人在她家展室裏向我介紹一隻的口盅小茶碗,這隻精美的小件瓷器達45元,拿在手裏黑裏透紅,光潔異常。她介紹說,她家一次開窯燒造了和這隻口盅小茶碗顏色相同的杯、盤、壺等十餘套茶具,全被省城的一家會所訂購,再續訂時,怎麼也燒出同樣顏色的東西,這讓這位女主人一臉無奈。她還向我介紹了另一隻部分去釉的花瓶和一隻去釉的雕花的花瓶,那支部分去釉的底呈現白色,而另一支去釉雕花的底卻呈淺紅。她介紹說,這兩隻花瓶在同一窯中相鄰燒造,而去釉部分卻呈現兩種顏色,這真是神奇。
瓷器作為一種生活和藝術品,賦予我們美的追求和享受。現在的堯頭窯黑瓷緊跟時代發展,不斷推陳出新,如一朵奇葩盛開在渭北山穀的一隅。歡迎您來品驗它,感受它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