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欣:紅燈籠情結
過年掛紅燈籠,是我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情,也是讓我覺得最有年味兒的事情。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批量加工的燈籠賣,隻能自己手工做,不像現在一到過年前後,大街小巷都有賣燈籠的,甚至連電子花燈都有賣的。雖然現在各式各樣精美的成品燈籠隨處可買,可我還是最喜歡那種竹篾和紅紙的自製燈籠,有種樸拙和原始的味道。
每到年前要做燈籠的時候,是我最快樂的時候。父親總是能找到合適的材料,筆直、粗細適當的竹篾是製作燈籠骨架最重要的材料,同時準備好剪刀、小刀、膠水、紅紙、蠟燭、胡蘿卜頭等其他輔助材料,一切齊備就可以開始加工製作了。通常是先做骨架,首先要把竹篾進行粗加工,用小刀把竹篾上的毛刺削的平滑,然後鐵絲把竹篾用連接固定,直至整個燈籠的雛形完成。然後抹膠水(其實那個時候通常不是用膠水,而是母親用麵粉通過加水加熱攪打而成的自製漿糊)。父親按骨架空隙的大小裁好紅紙,一邊抹漿糊,一邊貼紅紙,最終用手撫平完好即可。緊接著就是細加工了,把邊邊角角圓滑處理,既要拿在手裏沒有棱角確保安全,更要外觀精美好看。最後在底架的橫梁上插一根削好兩頭尖頭的筷子,留著插蠟燭用,點燈籠的時候,一頭插上蠟燭,一頭插上比蠟燭重的蘿卜頭,從而確保蠟燭朝上,不會傾斜。而燈籠頂部再裝一根打磨圓滑的樹枝,父親還會在手握的部分纏上布條,以便我打燈籠的的時候不勒著手。這樣,一隻大小適宜、美觀漂亮的紅燈籠就算全部完成了。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廠區裏麵的街道四處掛滿大紅燈籠,每個分廠都安排活動,猜燈謎、鬧元宵,小朋友們穿著過年的新衣盡情玩耍。小時候父親把我抱在肩上,讓我騎在他的脖子上帶著我四處招搖。街道上一隻隻紅燈籠仿佛要烤熱整條街道,照耀得每個人臉上都是亮堂堂、紅彤彤的,喜慶又熱鬧。
一晃二三十年過去了,現在留在我的腦海裏的仍是一群小朋友圍著火紅的的燈籠轉圈的身影,一切都是那麼清晰,宛如昨天的事情。我心裏那份濃得化不開的紅燈籠情結一直有增無減,直到現在,每年過年我都會買一對紅燈籠掛在陽台上,通上電源燈籠就亮了,紅彤彤的燈籠不僅裝點出純樸的傳統美,還喚起了我對親情、對故鄉、對歲月最真摯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