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合理規劃采區接續 全力以赴保證剝離生產——東露天礦從小處著手做好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控製大文章
今年前10個月,東露天礦三級原煤產銷量達35.7萬噸,洗煤產銷量達21.4萬噸,同比增產6.3萬噸;日均電鐵剝離回數達到了165.6回,同比增加4.6回;電鐵運輸周期時分由去年的301.7分鍾壓縮至284分鍾;電機車日台效率由去年的4.8回/日台,提高至5.1回/日台;剝離量同比增加45萬立方米。大搞群眾性節約節支活動,完成修舊自製162萬元,節電151萬度、節煤4噸、節油261噸、節水3萬立方米,實現能耗節支140萬元——在煤炭行業遭遇寒冬的當下,東露天礦圓滿地交出了這樣一張答卷。
這一連串數字的背後,是東露天礦全體幹部員工的辛勤付出,是他們用雙手一點一點地將以前連想都不敢想的目標實現了,是他們用心血與汗水將理想的幼苗澆灌成參天大樹,是他們用“以企為家”的信念讓企業得以再次揚帆遠航——
科學合理規劃采區接續 全力以赴保證剝離生產
——東露天礦從小處著手做好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控製大文章
■主任記者 蔣秀春
清晨,雪花無聲無息地飄落在東露天礦的每一塊掌子上。
209汽轉鐵排土場上,隨著一車車岩石綠土被傾倒下來,早已準備好的209電鏟立刻將廢岩裝載到停在一邊的列車上。當滿載的列車緩緩駛離,209電鏟又開始利用欠車時間平整場地,為下一次裝車做準備……
坑底汽車露煤采區內,幾台挖溝機正在進行降深擴采。挖溝機司機杜鑫鵬發現了一條相對完整的“煤柱”,他興奮不已,集中精神小心翼翼地將那些深埋在地下的“烏金”挖出並堆放在一處。而這條“煤柱”的寬度僅僅一米多寬,是以前井工開采留下的殘留煤柱,煤柱與煤柱之間滿是砂石、支護棚架等雜物……
“嗚嗚……”伴隨著汽笛聲,035號機車緩緩駛出48站,開往西露天礦坑口油廠。而幾乎就在同一時刻,從32站方向駛來的1705號機車滿載著貨物駛離63站,開往頁岩煉油廠。035號機車司機邸宸明白,離48站近的活肯定是去西露天礦。這小小的調整,縮短了不少的運輸距離,減少了坑內倒運。
……
這是一個普通的清晨,但又不普通,因為每一個人都知道離完成全年任務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據了解,今年3月份以來,東露天礦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嚴格控製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消耗,真正做好了節支增效大文章。
合理規劃采區布局,大幅縮短運距
“汽車的運輸成本遠高於電鐵的運輸成本。”生產副礦長王孝廣心中始終有一本成本賬。麵對剝離生產需求的增加,如何在保證供應的前提下合理規劃采區布局這道難題擺在了他的麵前。
生產科科長夏壽亮清楚地記得那是在3月上旬,王孝廣與生產科、汽運段、機務段、采剝段的相關人員一起反複研究,幾經調研,最終確定了優化電鐵排土設計,縮減排土運輸距離的具體方案。緊接著,5月6日-36站建成,當月10日、23日分別鋪設形成36-1、36-2排土線並投入使用。經測算,排土線投入使用後,將比向原15段排土節省運距5公裏。據統計,截止到10月末,這兩條排土線已累計排棄116.4萬立方米,累計節約運輸成本330萬元。
由於征地工作進展緩慢,坑下剝離采區的接續相應放緩。“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隻能將眼睛向內。
“公路下麵有資源,可是怎麼拿出來好呢?”在意識到這一點後,他們經過詳細調研,反複測算,采取了優化東部泵站公路係統的設計方案,實施了公路係統調整工程,充分釋放了被壓在公路下麵的資源。截止10月末,累計回收這一區域界外資源達5.5萬噸。
“經48站去往坑口油廠,經63站去往頁岩煉油廠……師傅,我記得真真的,您不用擔心我會弄錯。”調度室裏一對師徒間的對話正是東露天礦縮短電鐵運輸距離的一個縮影。以往,無論開往哪個方向的列車,隻要有線路可進,就會安排其進入該線路來減少等進時間,而不考慮運距的長短。進入3月份之後,他們利用一周的時間詳細比較了減少等進時間和減少運輸距離,確定了優化利用平行進路、最短路徑等配車方式壓縮剝離列車運距、提高站場通過能力,從而達到了提高電鐵運輸整體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支出的目的。
此外,從4月份開始,北幫爆破基本采用電鐵運輸雷管和火藥,節約了火工品的運輸費用。截止10月末,共減少汽車運送累計102次,節約汽車運輸成本2.24萬元。
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單耗
人還是那些人,設備還是那些設備,煤水電油消耗的總量不變,怎麼才能降低支出呢?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提高生產效率。這樣一來,各項指標的單耗就降下來了,同樣是完成年初的任務,卻相當於又省下了一大塊。
“電鏟司機要利用等車時間做好注油、清掃、檢修等維護保養工作,列車進入電鏟區域200米,要提前迎車、電鏟給電,做好裝車準備……”年輕的電鏟司機王磊在午休時間還不忘念叨著工作上的事兒。師傅馬龍河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別背啦,隻要用心,沒有幹不成的事兒!”
王磊作為電鏟司機轉正才半年,自然是有些忐忑的。而對於師傅馬龍河來說,利用欠車時間做好下次裝車的準備工作,如:扒道、調整電纜、調整站位、風泵提前泵氣等等,這些都是捎帶手的事。“把活當成自己家的活來幹,沒有幹不好的。九幾年的時候那麼難,我們不都挺過來了嘛。”每當老馬這樣教育徒弟的時候,小王都會像小雞啄米似地點著頭。
為了加強生產環節的控製,他們安排汽車輔助1208、煤3電鏟延路端,由汽車搗運電鐵路端資源,並就近排棄到汽轉鐵場地。截止10月末,他們先後完成22E1工作線延伸150米、22E2工作線延伸100米,減少電鏟采掘路端搗裝時間,提高了電鏟采裝效率。
電鏟和電機車是剝離生產重要設備。如今,電機車司機都做到了利用運行的空隙和等進時間對設備進行檢修及維護保養;嚴格執行一次停車兩頭換班、打水;機車備足了砂子,保證撒砂裝置作用良好,防止機車發生空轉;機車進采掘線一次到位,並遵循裝車時利用坡度挪車的操作辦法等。
而在汽車運輸上,他們科學安排采區,合理搭配運距,往返遠距離帶貨,取消溜道鏟車。在坑下貫通區域設置中午就餐地點,汽車司機中午就近就餐,從源頭上杜絕了汽車空載運行、中午升坑用餐的問題。
此外,他們還開展了“設備每天少啟動一次”活動,提倡電鏟每趟車少轉一分鍾,鑽機每個孔少鑽一分鍾,減少大型用電設備空轉時間,並根據生產需要合理安排設備“峰、穀、平”作業時間。電纜打壓室打壓電纜用水做到了多次重複利用,直到水已相當渾濁不具備打壓條件才放掉。
在機動車輛和推土機管理上,他們統一安排協調,要求車輛停車後3分鍾以上必須熄火,通勤車輛不空駛,能不回來的就在坑下待命,推土機加強操作、降低單耗等等。
深化科技創新手段,減少外障影響
在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創新往往可以直接產生生產力。
隨著開采的快速推進,電鏟過“火線”成為了一項亟需克服的難題。針對這一問題,他們組織技術人員反複研究解決辦法,決定在原14米木電杆上增加升降裝置,利用木爬犁杆升降器解決10立方米電鏟過線攔頭問題,減少電鏟臥地盤做無用功時間,從而使電鏟具備了帶電過“火線”的能力。經多次實踐和驗證, 去年10月25日,他們自主研發的交直流入坑支線木爬犁柱上帶電升降裝置正式麵世。設備投入使用後可使全礦年剝離回數增加2340回,節省人工、材料等各項費用90餘萬元,累計創造經濟價值1230餘萬元。
傳統的坑下鐵軌移路需要先將直流支線進行停電,然後再在火線與移路後的架線之間增設新電杆。作業時,需要利用挖鉤機挖坑、人工立杆安裝斷路器,每次施工至少需要2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這種作業方式不僅嚴重影響了機車運行供電,而且新增設的電杆距行駛的機車較近,直接威脅著司機的人身安全。
隨著剝離產量的不斷增加,采區的不斷擴展,電鐵移路更加頻繁,原直流串火線給火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運行回數和剝離產量需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反複研究論證,決定優化直流1.5KV正線給火方式,研製出了一種新型移動式直流給火連接裝置。據相關人員介紹,這種裝置投入使用後,移路作業時間將由原來的120分鍾減少至20分鍾以內,有效地減少了移路時電杆移設的無用功時間,解決了移路時直流正線停電時間長的問題,縮短了支線計劃停電時間。同時,由於這種設備體積小、重量輕、移動方便、安全可靠,極大地降低了人工作業強度。據統計,此項改造實施後,全礦每月可增加電鐵剝離回數58回,剝離產量增加1.9萬立方米。
坑下輸配電線路使用的14米爬犁座由鐵軌拚裝而成。在移柱時,因鐵道與地麵直接接觸,阻力過大,導致移動十分困難,每次移柱至少需要96人次方能完成,既費時又費力。隨著采礦降深向北推進,交、直流入坑支線向北移動頻繁,如何提高移柱效率迫在眉睫。經過技術人員反複研究論證後,他們在14米木杆爬犁座底座加裝了滾輪,既提高了移柱速度,又使得原來的移柱人數減少了一半,預計全年可節省人工費用287萬元,節省移柱時間400小時。
……
這些還僅僅是技術創新的一小部分……
泥沙中淘出耀眼“烏金”
“東露天礦的這些煤炭資源是很寶貴的,你看,這些都是以前井工礦開采留下的殘留煤柱,原生煤層是很少的。”坑底煤炭采區裏,在寒風中工作了3個小時的現場員麻玉忠一邊緊了緊衣領一邊說。長年出現場的麻玉忠是最了解這些煤炭是怎樣從泥沙和黃土、綠頁岩、支離破碎的棚架支護中被發掘出來的。
東露天礦的煤炭生產始終麵臨著清岩量大、煤層夾石多、煤炭含煤係數低的情況,煤炭生產任務十分繁重。但員工們不等不靠,憑借愚公移山般的韌勁兒,克服煤炭采區生產組織困難等不利因素,合理調整,科學接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他們先後完成了+80、+70采區在+80m至+70m水平到界采掘工作,並形成長度900米規範采煤工作線。老加油站采區安排電鏟裝汽車采掘,全麵提升該區域露煤進度;完成了+85m至+45m水平的滑落物清理工作,並於+45m水平形成標準台階,為煤炭采區接續做好了準備;完成了坑底±0m至11m水平的采煤貫通,-20m水平貫通,並形成-10m水平汽車公路係統,打開坑底煤炭采區擴采空間,為全年煤炭生產任務順利完成奠定基礎。
他們還大力開展了奪煤會戰,全礦上下連續奮戰,每天指派一名科級幹部到現場盯守,保設備實動、保作業效率、保作業時間,多出煤、多創收;改進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節奏,加大煤炭分選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優質原煤的比例,加強與銷售公司的溝通聯係,實行煤質動態管理,努力提高噸煤售價。
中午時分,雪停了。
209電鏟依舊在忙碌著……
汽車露煤采區,挖溝機繼續進行降深擴采……
035號機車在趕往下一個目的地……
東露天礦的全體員工們正在向著實現全年目標努力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