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龐礦機掘三隊的“摳班長”樊利彬
“每天進尺幾排應該耗多少材料”是機掘三隊勤雜班長樊利彬材料管理的“基本功”。整個工作麵,哪個地方需要幾根道木、哪個地段鋪設道岔,甚至哪段道軌需要補幾顆道釘,他都講的清清楚楚。麵對大夥好奇的詢問,他回答說:“節省材料,是提前觀察現場的結果,作為班長我更要緊‘摳’現場,杜絕浪費。”
每次下井“裝本帶筆,走哪記哪”是樊利彬的多年習慣。掘進進尺使用材料不下百餘種,他都是白天領取,晚上一一對照,保證“帳、物兩清”。平時,他將大到機電設備,小到夾板螺絲等30餘種材料,逐項建賬造冊,並一一核對,區長分配工作時,他能流水般報出所用材料的種類和數量,並將螺絲、道釘等瑣碎材料精確到個位,區隊開會表揚樊利彬時,他深有感觸地說:“自己家的東西壞了,總不能都買新的吧,隻要花心思修一修,都能變廢為寶。所以,要把工作當成是給自己家裏幹活,熱愛自己的工作,有責任感,把日子過‘細’,千方百計地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給區隊省下了,也就相當於給自己省下了。”
一次,在釘道過程中後,一名職工順手就將一根彎曲的道釘丟棄了。這一幕剛好被樊利彬看見,他急忙上前寶貝似地撿起邊道釘,嚴肅地說:“這個別丟,還有用。”這名職工不以為然說;“這根道釘都彎了,不能用了還有什麼用。”樊利彬語重心長地說:“幹活不能圖省事,自己家的東西有問題了不也是修修接著用嗎?這根道釘砸直照樣能使用,積少成多,能節省不少的材料費呢。”這名職工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說:“班長我錯了,以後工作中能用的我決不丟棄,能修的決不用新的。”
隨著挖潛增效活動的不斷深入,大家發現樊立彬在下班收尾後,總是找一些彎刮板、廢鑽杆、壞風鑽等需要升井修複的廢舊材料,交到工房。在他的影響下,區隊上下形成一股“回收熱潮”,每天收工後都不用領導安排,大家回收的熱情相當高,一個月下來回收廢舊材料近萬元。區隊根據廢舊材料的重量和價格,專門製定了回收廢舊材料工分獎勵表。職工在升井後將廢舊材料交工房,由工房值班員清點登記,跟班人員確認簽字後,便可以在月底工分彙總時獲得相應的工分獎勵。這樣下來區隊即節約了材料費,職工又得到了實惠。
正是因為班長樊利彬這樣積年累月的“細” 和“摳”,使得該隊勤雜班組的所有人員都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能用的決不丟棄,能修複的決不領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