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義:讓廉潔成為一種文化力量
“在你獲得金錢的過程中,如果感到緊張或屈辱,那麼,獲得金錢之後就不要指望會生活得怡然自得,用起這些錢,你會感到恐懼和不安,這就是金錢本身固有的陰謀。”在因受賄被囚禁於倫敦塔後,曾任英國首席大法官的培根寫下了對金錢的思考。
這是“揚正氣、促和諧”全國廉政公益廣告展播活動中一則作品的內容。
《金錢的思想者》、《母親的心願——走好每一步》、《不是什麼飯都能吃》、《廉潔是一種力量》……廉政公益廣告自4月29日起在全國展播以來,一則則充滿深刻寓意和人文關懷的作品,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共鳴。人們紛紛表示,“這些廣告凝聚了弘揚正氣的精魂、蘊含著崇廉倡廉的心聲”,“帶給人思想沐浴和心靈洗禮”。
觀念激蕩,需常洗心靈之垢;物欲誘惑,應常敲警世之鍾。在利益訴求多元、價值觀念多樣的今天,反腐倡廉不僅需要有製度的保障,同時離不開文化的支撐。
文化是製度運行的基礎。法律有到達不了的地方,文化卻無所不入。再完備的製度,如果沒有與之相應的文化支持,就難以有效地發揮作用,甚至會出現所謂的“潛規則”。比如,一些地方問題官員的複出,表麵上沒有違反規定,但是群眾的意見卻很大,其原因就在於一些人鑽法律漏洞、打政策擦邊球。然而,不違法的不一定合理,“不違規”的也未必“不失德”,有人認為:最可怕的就是這種“不違規”。所謂知恥而後廉,鮮恥則寡廉。事實表明,許多腐敗現象的發生,往往與“腐敗文化”造就的“環境”緊密相連。
從這個意義上,廉政文化不僅是一種政治文化,也是一種先進的大眾文化。可以設想,如果一個領導幹部,要是不給家人辦事,家人就有意見;要是不給親友辦事,親友就有意見;家鄉人就有意見……整個社會如果都充斥著這樣的“腐敗民俗學”,反腐敗的社會基礎又從何談起。
社會大眾是反腐敗的力量之源,也是廉政文化建設的主體。黨中央明確提出,反腐倡廉教育要麵向全黨全社會。近年來,借助網絡平台的民間反腐與製度反腐結合,激濁揚清,不僅壯大著反腐力量,其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使廉潔文化植根於更多公民心中。人的社會角色是多重的,也是不斷轉化的。但如果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堅持廉潔,我們的反腐倡廉就會有豐沃的土壤。
“製度讓想犯錯的人犯不了錯,文化讓有機會犯錯的人不願意犯錯。”這句最近頗為流行的話,從一個側麵揭示了文化與製度的互補關係。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在加強製度建設的同時,重視文化的基礎作用,在現代文明的基礎上,建設一種與市場化、民主化、法治化發展方向相一致的廉政文化,我們的反腐倡廉才會有深層的理念支撐和堅定的信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