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三礦:讓“家”更暖更親
10月28日早上5點10分左右,潘三礦開拓二區202隊職工李華中和工友一起來到區安教室,和往常一樣準備參加集中班前會。坐下沒一會兒,安教室的燈卻突然滅了。
正在納悶之際,區黨總支書記孔慶華喊了一嗓子:“今天是李華忠同誌的生日,我們大家一起鼓掌向他表示祝賀!”隨後,安教室裏響起了“生日快樂”的歌曲,牆上的投影還出現了事前製作好的李華中的生活照片……
談及當天的情景,老李講自己當時都有點“蒙”了,但回過味來的時候,心裏真是很感動,很暖和。
為生日職工送祝福,隻是該礦開展“家”文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建”家——製度作保障
潘三礦在全力抓好安全生產和經營管理工作的同時,以打造“家”文化為切入點,引導幹部職工愛企如家,愛崗敬業,為推動礦井改革創新、轉型發展提供源動力和正能量。
9月份,結合集團公司“適應新常態 應對新挑戰”教育活動要求,該礦製定下發了《關於開展創區科大家 建班隊溫暖小家 爭做潘三好家人活動的通知》,首先從製度層麵為“家”文化建設的長期開展和持久發力提供保障。
開展“創區科和諧大家、建班隊溫暖小家、爭做潘三好家人”活動,該礦堅持創建做三位一體、區隊職三級聯動的方式,重點是對區科、班隊、職工三個層麵提出具體標準和要求,確保活動開展質量和效果。其中,創區科和諧大家,主要是堅持以人為本,公平公正,依製管理,杜絕侵占職工利益行為。管理人員、黨員在安全生產和經營管理中要以身示範,主動爭先進、創一流。工友之間要互幫互助,關愛守望等;建班隊溫暖小家,重點要求班隊長派活、打分公平公道,在現場帶著幹、領著幹、教著幹,要求職工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主動與職工談心談話月度不少於3次,了解職工所想,化解各類矛盾。對職工取得的進步及時點讚誇獎,相互之間誇一誇、學一學、比一比,讓職工感覺到溫暖等;爭做潘三好家人,要求職工立足崗位,從自身做起,盡職盡責,爭做安全好家人、生產好家人、創新好家人、節支好家人、溫暖好家人、文化好家人。
“暖”家——活動當載體
10月15日的一個早班班後會上,在該礦開拓一區黨總支書記王康軍的主持下,101隊職工正在開展每月一次的和諧之家座談會。圍繞班隊管理、任務安排、工分評定等相關內容,大家紛紛講出了自己的心裏話。其中,還不乏一些“火藥味”。
“李班長幹活沒話講,工作能吃苦,但就是好‘熊’人。”“可不,上次他安排我的活沒幹完,也不問什麼原因,當場硬要把我攆上井……”
“以前,工作中有點矛盾和問題大多憋在心裏。時間長了,職工和管理人員之間容易形成隔閡。現在,通過每月開展一次的座談會,有什麼大事小情可以當麵講出來,及時澄清誤會化解矛盾。”王康軍認為,職工心氣順了,安全上才會更有保證。
為推進“創建做”活動在基層落地生根,該礦要求各單位要結合實際製定本單位的具體實施辦法,通過采取開展職工生日祝福,參加職工家裏的紅白事、給困難職工送溫暖以及班隊內部開展工友間互誇、提不足、道歉等方式,進一步增強“家”意識,濃厚“家”氛圍,營造“家”溫暖,把職工的心攏聚在一起。
“創建做”活動開展以來,該礦基層單位針對各自的工作性質、職工構成以及以往存在的問題,積極搭建溝通交流、和諧關係的平台,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開拓二區開展的為職工送生日祝福、開拓一區開展的班組座談、生產準備隊開展的不良嗜好拉一把、通風區開展的歡送退休職工等等,都取得了較好效果,受到了職工的歡迎。
“回”家——職工是兄弟
家,情之所係,心之所往。像“家”裏人一樣關心和關愛自己,是根植於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一種樸素的情感需求。對於普通職工而言,這種被關愛、被關心的感覺也是他們把企業當家想內在根源和前提。尤其是對於部分年青職工來說,更是如此。
今年7月份,開拓一區102隊職工陳亮突然不上班了,一連曠了十幾個工,而且也沒向單位履行請假手續。在多次打電話聯係不上的情況下,區黨總支書記王康軍便帶人進行家訪。了解後得知,陳亮因不願在礦上上班,已經外出打工多日。同時,家裏人講,他在外打工過得也十分艱難。
幾經周折,王康軍找到了陳亮的聯係方式,電話便打了過去:“陳亮嗎?我是王康軍。你現在在外麵過得怎麼樣?”“還行吧。”電話那頭,遲疑了半天,陳亮回答說。
“行啥呀,我聽講,你在外麵有時候一天隻能吃一頓飯。還是回來上班吧,在礦上隻要好好上班,總比你在外麵打工強……”
沒過幾天,陳亮就回到了單位,隨後的幾個月,每個月都出勤在25個班以上,而且工作積極主動,苦活、累活搶著幹。同時,在他的影響下,該區五、六名外出打工的職工也都回到了工作崗位。“領導這麼關心我們,把我們當兄弟,再不好好上班,對不起單位的一片苦心。”
“隻要幹部有‘心’,哪怕做的事再小,職工也能感受到溫暖。開展‘創建做’活動,就是為了是培養大家的集體榮譽感、歸屬感和責任感,把他們當成家裏人,不讓一個職工‘掉隊’。”該礦通風區黨總支副書記佘林忠(主持工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