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貴:“逆挽詩”的啟迪
“逆挽詩”的啟迪
□劉兆貴
在我國曆史上,有很多文人、名士、官員,甚至是當朝皇帝都喜歡用先俗後雅的手法創作詩歌。 這些詩的開頭往往極為平常,接著筆鋒一轉,用雅俗之間形成的極大反差,達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因此被稱作“逆挽詩”。
首先要說的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他非常擅寫“逆挽詩”。他在《登山詩》中寫道:“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舉頭紅日白雲起,四海五湖皆一望。”頭兩句寫舉步登山,語意淺俗,後兩句則意境開闊,極具神韻。
明朝名士解縉也有一段寫“逆挽詩”的佳話。有一次,他去給一位老太太祝壽,並吟詩以賀。詩曰:“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兒孫個個都是賊,偷得蟠桃奉至尊。”他在吟詩過程中,老太太一會被氣得發抖,一會又笑逐顏開;老太太的家人一會對他怒目而視,一會又皆大歡喜。
相傳“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有一年冬天到郊外亭中賞雪。看著片片飄落的雪花不禁詩興大發,隨口吟詠:“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飛入蘆花都不見。”他吟完前三句,引得旁邊眾秀才哄堂大笑,都覺得沒勁。最後亮岀“壓軸”之句,使詩的意境“柳暗花明”,也因此成為詠雪之佳作。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同樣是一位寫“逆挽詩”的高手。在登基大典那天,朱元璋以《金雞報曉》為題,麵對群臣吟詩一首:“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岀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眾臣聽完前兩句,紛紛竊笑這叫什麼詩,可當聽完後兩句,才深深地感受到皇帝的非凡氣勢。
清代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偶然得到了一幅《百鵝圖》,邀群臣征詩題圖。一些賣弄筆墨的臣子都不敢造次,唯有紀曉嵐揮毫落筆:“鵝鵝鵝鵝鵝鵝鵝,一鵝一鵝又一鵝。食盡皇家千鍾祿,鳳凰何少爾何多。”群臣看到紀曉嵐寫完的前兩句,都等著看紀曉嵐的笑話,等看完後兩句詩,有的大臣已經開始冒汗。乾隆皇帝對紀曉嵐的才華十分讚賞,同時對詩中所諷刺的那些屍位素餐之輩則產生了深深的厭惡。
古人雲:“文似看山不喜平。”運用“逆挽” 手法寫成的詩,隻看前麵的部分會覺得平淡無奇,而後麵的部分才是“文眼”之所在。多讀一些“逆挽詩”,不僅可以拓展創作思路,而且還能從中受到作者奇思妙想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