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煤炭脫困成為烏托邦
黑暗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黑暗降臨,黎明之前,也許會在黑暗中沉淪,也許可以迎接最早的光明。要做到後者,首先要放下姿態,直麵現實。
麵對現實 回歸常識
現實是什麼?從現狀看,煤炭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並存還會延續一段時間,產能過剩下優勝劣汰無法順利完成;目前的困境不是簡單的周期循環,而是產業升級優化的必然結果。無論從國內還是全球看,無論是煤炭,還是社會總需求收縮的局麵短期內很難改變,靠熬是熬不過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要靠創新,靠轉方式調結構。
創新也好,轉方式調結構也好,最先需要的是意識的轉變。煤炭企業更應當直麵現實,回歸常識。
回歸什麼樣的常識?回歸到價值創造的常識。價值創造有兩個標準:一是研究需求創造需求,主動開發市場接受的新產品和創新服務,例如開發陝西蘭炭,發展新型煤炭化工,再如鐵路部門推出鐵路物流大包運輸協議,下調煤炭鐵路運費;二是通過精細化管理進一步降低成本,以更低的價格向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正如大多數企業都在“苦練內功”。
尊重市場 敬畏規律
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煤炭行業產能嚴重過剩,57億噸煤炭產能如同懸在煤炭行業頭上的達摩克裏斯之劍,時刻警醒這個行業,控產量是當務之急,行業脫困根本出路還在於“去產能”。有一點需要正視,即脫困路上,所有的企業都活下來是不可能的,有競爭力的企業想要活好,必然以管理鬆散低效、煤質環保差、安全隱患多、經營成本高的企業退出為代價,向死而生,鳳凰涅槃。
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經濟學上談繁榮、衰退、簫條、複蘇這樣一個周期變化,具體到煤炭行業,專家認為大體處在衰退後期和簫條前期,遠沒有到簫條的中後期。因為並沒有看到大規模的產能退出和實質性的兼並重組,所以煤炭行業並沒有真正進入到簫條後期。隻有很多企業不再存在,才能說看到這個行業複蘇的曙光,這個階段最少也需要兩年左右時間。
遵循能源市場趨勢。從我國實情來看,拉動電力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正在從高耗能產業向服務業和生活用電轉換,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已經超過四分之一。“十三五”國家將持續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優先發展水電、核電。2016年全國煤電裝機將達到9.2億千瓦,比2015年增加4000萬千瓦,但是火電發電量仍然接近零增長甚至繼續負增長,火電利用小時數也將降至4200小時以下,邊際效應持續降低。
客觀地看,或者從積極的角度看,今年以來煤炭價格不斷下降,恰恰是煤炭在未來能源格局中尋求自己位置的一個探索和嚐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煤炭企業、行業麵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雖然煤炭企業已經感知競爭的殘酷,卻並沒有迅速適應競爭及其背後正在逼近的大趨勢。
挑戰麵前,煤炭企業怎麼做呢?以開放協作的姿態,把采購的節約、物流的節約、金融服務、大數據、期貨都熟練運用起來,去做成一個新的市場。利用互聯網思維聯合煤炭上中下遊,把采購、物流、交易、期貨、數據結合起來,做成一個新的局。有眼光,有格局,有誌者事竟成。
摒棄規模 崇尚價值
“做大做強”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階段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以至於在不知不覺中,它成為人們判斷一個企業優劣的重要標準。地方政府行政力量推動、企業決策者投資擴張衝動、銀行信貸資金支持,形成了今天的過剩局麵。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連續19個月出現下滑,也再次成為1998年房改以來中國經曆的最差投資數據,而在兩年前,這一數據還長期維持在20%以上。這一變化,給了與之密切關聯的建材、鋼鐵、煤炭行業當頭一棒,原本快速擴張的態勢迅速消失,甚至出現隻能依靠“賠得起”來維持生存的現象。
11月30日,我國電力體製改革配套文件出台,調整電源結構和區域結構成為不可避免的措施。調整電源結構,意味著要提高清潔能源和大型、高效火電機組的比重,煤炭需要更清潔更高效地使用,而且要在價格上勝過其他清潔能源;調整區域結構,意味著要借助特高壓輸電網絡的建設,用煤市場結構要發生變化。煤電特別是低熱值煤發電項目未來也將麵臨生存的考驗。
當前,煤炭企業貨款拖欠嚴重,截止9月末規模以上煤炭企業應收賬款3868億元,同比增加220億元。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銀行惜貸、抽貸現象嚴重。煤炭行業正處於結構調整的重要關口,引導實體企業和金融機構加強協作,改善煤炭行業的經營業態,改變企業的融資模式和融資結構,拓展證券化運作渠道,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行業脫困的必由之路。
2014年5月國務院頒布《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國發[2014]17號),推動實體經濟在資產市場套期資產價格,以修複資產負債表,減少企業去杠杆過程對正常社會秩序的衝擊;推動實體經濟在商品衍生品市場套期,保護經營的正向現金流。對中央政策導向的轉變,極少數企業有認知,付諸實踐者更是鳳毛麟角。部分企業家即使理解此意,也限於資源和傳統經營思路和人才桎梏,處於試錯階段。而在企業生存極端困難的當下,試錯的成本就足以嚇退那些有想法的企業家。
製度密鑰 打開牢籠
傳統的商業模式中,要有良好的政府關係,敏銳的市場嗅覺等等,但新常態下企業發展的關鍵在於創新能力。
國有企業有一個通病,就是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中不能自拔,總是習慣性地尋找風口,認為過去的成功可以保證未來的順利發展。這是極其危險的。在煤炭企業當中,這種病灶更是要命——將企業生存的希望更多地寄托於政府救助,殊不知,雪中送炭要先自己找炭,別人才能錦上添花。
國家層麵已經對煤炭產能產量的控製給予高度重視,並出台許多政策措施,但地方政府的諸多“短視行為”無形中消解了國家宏觀調控的功效。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辦法是減少行政幹預,讓市場機製充分發揮作用,使優勝劣汰的作用能夠發揮出來,倒逼落後產能退出市場。
如何抓住機遇,突破當前困境,去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煤炭企業須有斷臂求生的勇氣,對那些嚴重不適應經濟發展要求的項目或企業,持有堅決關停並轉或整合重組的態度,這才能真正減輕供給的壓力。同時,要持續致力於企業服務能力的提升,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商業主體。
當然,要實現突破性的發展,必須對企業管理進行革命性的變革,為此要更注重提高自身的經營能力、管理水平、服務質量、運營效率和成本優勢。實現煤炭行業由傳統的提供煤炭產品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由煤炭價值鏈低端向高端轉變。如此,黑暗過去,脫困才會真正迎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