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戰危機——河南能源集團鶴煤公司三礦“節支降耗”紀實
今年以來,河南能源集團鶴煤公司三礦麵對煤炭市場下滑和生產地區接替緊張的雙重製約,主動出擊、科學部署、深挖內潛,在逆境中破冰前行,幹群同心同力唱響了嚴控成本、節支降耗、提質挖潛的最美合聲。前11個月,該礦在確保安全的同時,總進尺8984米,超計劃369米,實現了平穩的發展態勢。原煤製造成本完成426.54元/噸,同比降低1.6元/噸。
提質挖潛——穩住效益的源頭
“煤質就是生命,煤質就是效益,保煤質不僅是保我們的飯碗,而且是保我們的命根。”該礦礦長張發明的話擲地有聲。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質取勝一直是該礦穩定市場、提高煤質的製勝“法寶”和“秘訣”。今年來,麵對嚴峻的經濟形勢,該礦狠抓煤質管理不放鬆,真正將煤質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堅持“管不好過程就要付出沉痛的代價”的理念,積極推行煤質管理03manbetx 法,注重從地質資料預報、工作麵布置、配采方案設計、源頭采掘生產一直到井下運輸環節、地麵撿矸係統,逐條排查製約因素,不斷強化煤質設計技術、采煤生產、掘進生產、提升運輸、撿矸係統及質量監督六大環節管控,真正形成了全流程、全過程煤質管理體係。
“我們牢固樹立以質量保生存意識,積極構建煤質管理新機製,抓住細節提高煤質。認真遵循“合理化配采”和“煤矸分運”的原則,精采細收,注重從根本上保證毛煤的質量。另外,嚴格執行煤質不達標扣產製度。今年來,在采煤工作麵客觀條件差的情況下,通過嚴細管理,前11個月,原煤發熱量達到4716大卡。”該礦生產技術部門分管煤質的負責同誌這樣對筆者說。
成本管控——守住效益的底線
“作為煤巷隊隊長,我不僅要抓好安全,帶好隊伍,而且還要會算賬、算細賬。要對單位的成本構成有清晰的了解和認識,對材料管理有明確的把握,還要會預算,能控製成本,就是要真正當明白人、算明白賬,別想拿一分糊塗錢。前11個月,我隊煤巷進尺3299米,超計劃1333米,不僅提前超計劃完成全年生產任務,而且節約3萬餘元的材料費用。”該礦煤一隊隊長王金礦如是介紹說。
為了提高成本意識,降低材料消耗,深挖內部潛力,該礦先後出台多項材料管理、指標考核新舉措,建立了“雙刃劍指標”考核製度:即新材料采購計劃指標和修舊利廢指標統稱為綜合指標,一改以往修舊利廢指標由礦單獨結算,不納入區隊指標考核的模式。各區隊根據礦下達的指標層層分解、層層落實,分別製定內部管理辦法,確保以班組保單位、以單位保分口、以分口保全礦。
堅持成本03manbetx 會更是該礦的得意之筆:強化材料、配件的管理,從計劃到使用實施全過程跟蹤監督,杜絕質次價高的產品流入和材料、配件使用過程中的浪費現象。另外,該礦嚴格加強各類鋼材和材料投入的管控,對於井下工作麵用的生產設備和工字鋼等,認真執行下料節約及領用製度。同時加大對各類油漆、棉紗、汽油等易耗品的管控力度,嚴格領用簽字核對、審批製度,切實從材料領用的第一道關口管好、控好成本。
該礦巧用市場化平台,凝聚節儉意識,在考核中劃小核算單元,將材料消耗與班組、個人收入掛起鉤來,形成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增強了員工參與材料管理的主動性。另外,該礦降低庫存、盤活資金,在物資采購上精打細算,不置閑貨,不壓庫存,庫存資金明顯減少,儲備資金降至727.4萬元,扣除報廢配件占用的126.3萬元,實際儲備資金為601.1萬元,處於曆史最低水平。
科技創新——激活降本動力
該礦堅持把“技術降本,科技降本”作為降本挖潛工作的“重頭戲”來抓,緊緊依靠科技創新降成本、挖潛力、減投入,取得了顯著的成 效。今年前11個月,該礦已收購91項科技項目,收購金額17.5萬元,這樣技術創新每年可以為礦創效數百萬元。
降本重點在設備、關鍵靠科技。“我們依靠自己的‘絕技’、“絕活”,維修、組裝一台設備就能為礦節省不少的費用和支出。”該礦機修車間主任張雙慶對筆者這樣說。今年來,該礦機修車間在提高設備維修質量的同時,積極在員工中開展“小改小革”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技術革新10多項。
今年以來,該礦製定了《鶴煤三礦科技市場創新成果收購獎勵辦法》和《鶴煤三礦科技市場考核辦法》等5個文件,修訂了《三礦科技創新成果推廣實施辦法》等3個文件,明確了科研項目推廣人的職責,完善了科研成果推廣結算方式,強調了科創成果的實用性。另外,該礦認真落實科技激勵措施,力求科技創新實效實用。該礦發明的風動絞車很好地解決了上下山無軌道運料的難題。其小巧好用的特點,深受采掘一線職工喜愛。該礦研製的《電纜密封圈內孔切割工具》、《風動絞車》、《新型推槽器》、《新型卡鏈器》等項目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抽放鑽孔集塵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節支降耗——捂緊“錢袋子”
修舊利廢、回收複用是該礦抓成本管控的“法寶”之一。今年初,該礦“雙刃劍指標”考核製度下發以後,礦屬各單位主動建立了廢舊物資回收庫,自覺回收各種廢品備件。
該礦供應科通過對材料、設備的細化、強化管理,從而提高設備了的周轉率及廢舊物品的修複利用率,切實發揮了各類材料利用的最大潛能,實現了效益最大化。另外,該礦積極開展“修舊利廢”活動,動員員工人人動手,各個參與,堅持把修舊利廢作為控製成本的主要手段,周密部署,規範管理,回收複用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前11個月,該礦回收複用生產材料價值達1300餘萬元。
“以前為了節約材料,我們嚐試過多種方法,但效果也不是多明顯。現在通過實行節支降耗與工資捆綁掛鉤,將節獎超罰措施落實到班組和個人,效果非常明顯,讓節約者真正得到實惠和好處。”該礦機修車間主任張雙慶笑著告訴筆者。
節約無小事,點滴大作為,錢袋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如今,該礦越來越多的員工深切感受到,節約不僅使企業增加了效益,而且讓員工也增加了收入,嚐到了節約的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