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千 尺 井 下 到 千 裏 之 外——記王石凹礦探索轉型發展之路
11月13日,王石凹礦30名職工奔赴千裏之外正在建設的曹家灘煤礦,準備接收該礦風井的運營管理。
王石凹煤礦由於受資源枯竭等發展瓶頸的製約,自身發展後勁不足,該公司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探索轉型發展之路。在多方麵調研努力的基礎上,組織人員趕赴陝北承接運營業務,加上之前第一批承接府穀新元潔能公司矸石電廠原料運輸項目的60餘人,該礦已經組織近百人開赴陝北。
自今年下半年以來,王石凹礦通過礦業公司內部分流,內退、清理臨時工等手段,已經消化了近千名職工,但是對於一座一五時期建設的老礦井來說,曆史形成的機構多、職工人數多、社會責任多,礦區目前還有將近1500名職工等待分配工作,這些剩下的職工如何安置,是該礦黨政的當務之急,安置不好,將造成一連串的社會問題。
積極尋找 承接項目
該礦礦長自年初開始,就積極奔走,先後帶領人員奔赴陝北榆林、府穀,鹹陽彬長等地十餘次,尋找有用工意向的單位,希望能承接煤礦開采、運營項目,勞務輸出。但是都因為地理條件、氣候原因、生產要求、成本等原因未能達成合作。一次次的失敗並沒有嚇退勇於拚搏的王石凹人。在此之後,根據礦業公司指示,奔赴千裏之外的府穀新元潔能公司,通過積極洽談,終於促成接收運營該企業矸石電廠原料運輸項目。近日,又根據礦業公司要求,組織30名職工遠赴580公裏之外的曹家灘礦,準備接收該礦風井的運營管理工作。
新的環境 新的人生
新元潔能電廠不比以前的井下環境,可以說和而不同。這些曾經在煤礦上閃耀光芒的人們必須褪去華彩,加強業務學習,緊密結合實際,繼續發揚了老礦區人過硬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才能勝任新的崗位。而曹家灘礦是一座年設計能力1500萬噸,地質儲量31億噸的正在建設的現代化礦井,麵對他們的是截然不同的生產工藝和操縱流程,對於許多在銅川幹了一輩子煤礦的老工人來說,他們懂的太少,不懂的太多。他們沒有見過七米高的支架,沒有見過300多米寬,幾千米長的工作麵,不認識連采機,更不認識十幾米長,幾米高的MG150-375采煤機,更無法想象8米高的綜采工作麵是什麼樣子。現實擺在王石凹礦黨政麵前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去爭取新的崗位,我們如何勝任新的崗位!”要在全力爭取工作機會的同時建設能勝任工作崗位的職工隊伍。一切似乎都要從零做起。
千裏之行 始於足下
從八百裏秦川到塞北高原,王石凹人要學習太多的東西,要適應新的環境,學習新的方法,從涅槃再到重生,必需經曆一次洗禮。王石凹礦這次成行的30名職工的主要目的是提前介入,組織培訓學習,希望在交接時能順利接手並安全運營。要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年齡、技術和素質是最關鍵的因素。在製定嚴格的勞動紀律製度的同時,王石凹礦職工積極適應新環境,主抓業務技術和行為規範,“我們常常早上七點起床,下午下班之後組織學習到10點鍾,而且是自學,沒有硬性要求!”該礦新源電廠先遣隊負責人說道。“在崗位上積極學習,從一顆螺絲釘,一個配件,一台設備,一個流轉係統,從用途到維修維護,我們到要學,還要學精!”一個維護班長說道。“同時我們還要適應新環境,融入這裏,把這裏看做自己的家,一樣奉獻,一樣愛護”。
強兵強將 繼續深造
為適應下一步進軍陝北的要求,該礦根據年齡段、文化程度、工作能力等因素在內部成立100餘人的先鋒隊,作為技術支持的骨幹。從內部隊伍建設抓起,把力量凝聚成一個拳頭。該礦礦長帶領負責技術、經營、管理培訓的礦級領導近期奔赴陝北紅柳林礦、檸條塔礦、郭家灣礦等企業,積極聯係職工培訓場地,希望能在這些單位對職工進行現場培訓。“我們的職工有很高的業務能力,他們現在需要的隻是現場操作培訓的機會!”該礦礦長說道。在深造現場技術培訓的同時,洽談神南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綜合培訓中心理論培訓項目,積極引導職工深化應對陝北現代化礦井井下環境的認識。王石凹礦先鋒隊將在近期分別進駐這些單位,完成3個月的現場與理論培訓。
遠赴陝北 再攀高峰
在新源電廠承接工程的王石凹礦62名分流職工已經在新崗位上工作了兩個多月了,環境和業務已經基本熟悉,而且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取得了用工方的連連好評。 “不愧是老企業走出來的隊伍,素質高,技術硬,一看就知道長期受到良好的企業作風和企業文化的熏陶,我們很滿意!”新源潔能電廠總經理如是說道。“在煤炭行業遇到困難之時,我們下遊行業有義務也有能力幫助他們,實現轉型,度過危機”。他繼續說道。軍事化的企業管理,學習型的職工隊伍,勇於創新,堅忍不拔的企業作風,這是王石凹礦企業文化的實質內涵,現在也被帶到了千裏之外的塞北。王石凹礦職工擁有豐富的井下工作經驗,強悍的井下危害規避和自安意識,熟練的操作技能,嫻熟的業務能力。而30名趕赴曹家灘礦的分流職工,將是王石凹礦陝北開拓的第二步,這些人承載著礦區等待分流的1500餘名職工和40000多名礦區家屬的希望,期盼老煤企完全實現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