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澎:別把“虛假安全”當“本質安全”
■ 董澎
有軍事學家進行過統計:往往造成最大人員傷亡的不是激烈的戰鬥,倒是在一些相對比較“安全”的環境下,由於人員大意或者失誤操作等“非受挫性”折損,造成了比戰鬥折損多得多的損失。後來,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虛假安全”。
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的、係統的、複雜的綜合性工作。常聽到有人這麼說,哪次喝酒之後,都不知道怎麼開著車子回到家的,醒酒之後想想都後怕。是啊,我們的工作是不是也應該有點這樣的“後怕”精神呢?如果每次操作或檢修之後,閑下來時都想想,還有哪些做得不夠的,還有哪些不安全因素是沒有注意到的,時間一長,就養成了習慣。這就說明,人的不安全行為是可以逐步避免的。
其次,避免“虛假安全”現象應該做到對機械設備的精細化管理。各種行業在其百餘年發展曆程中技術已算是較為成熟了,六七十年代常有耳聞的惡性事件,在如今已經是極其少見,但並不意味著技術成熟就能帶來絕對安全的局麵。技術成熟隻能避免設計層次的先天缺陷,而後天的設備安全管理還需要精細化管理,對不常有人想到的設備死角進行“小品質”管理,才能使機械設備處於長期穩定的安全局麵。
最後,應注意在環境的不安全因素之下進行自我保護,比如各基層單位在冬季出台的防凍措施、夏季防止高溫中暑的措施、密閉空間作業防護措施管理辦法等,都是為了進行這種自我保護。除了將這樣的較為常規的防護措施落到實處,還應該在日常的設備巡視時多留點心,注意異常聲響、注意頭上腳下,及時發現不安全因素並聯係處理。
越是覺得安全工作已經做得不錯,安全隱患就越可能近在咫尺、近在耳邊、近在眼前了。因此,我們要抱著審慎的態度,從打造本質安全的基本要素出發,從細處規範作業行為,切實實現從“虛假安全”到“本質安全”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