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婭玲:家的變化
我的家鄉在離西安市區百裏遠的大山裏,山清水秀,16歲之前,我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的懷抱。那時候村裏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努力地在土裏刨食。可是人們深愛的這片土地給我們的回報卻並不多。全村人除了種地再沒有其他收入,日子過得比較艱苦,進入八十年代末,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將土地承包到戶,不再每天上工種地了,村裏的年輕人紛紛走了出去到城市裏打工或做生意,把土地留給老年人去種,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起來。
我的父親是70年代招工,到銅川礦務局當上了一名礦工,他是共產黨員,把組織紀律和工作看得很重,每年除了過年回一次家,其他時間都在礦上上班,家務活、地裏活、還有照顧我們姐弟的責任都落到了母親的身上,那個時候家裏因缺勞動力,口糧非常緊張,一年四季吃不上幾頓白麵和白饃,我們姐弟最期盼的事就是過年,過年父親才會從銅川帶回白麵,還會帶回水果糖、瓜子及一些糕點,幼稚的我拿著糖和瓜子在小夥伴麵前炫耀,並分給要好的小夥伴吃。那時候過年長輩會發兩角壓歲錢,可以穿新衣服、新鞋,所以一到農曆的十一月,我就在搬著指頭算還有多少天過年。上小學時,學校的教室窗戶沒有玻璃,一到冬天寒風蕭蕭,就靠用報紙糊上窗戶,難以保暖,小夥伴們就每人提著一個小火爐,家裏經濟好一點的爐子裏燒的是木炭,但大多數都是燒過木材的火炭,教室裏同學們都把小爐子擺在桌上,因為怕爐火熄滅,過一會就會吹一下,還經常會把火星吹到前麵同學的衣服上,燒個小洞。因為經濟條件差,除了生字本和算術本以外,所有的本子都是5分錢一張的大白紙裁好用針線縫的,本子每次都是正麵用完,反過來繼續用,直到本子上沒有空隙,才放起來不用。
那時候念著書上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夢想著 “我們家什麼時候才可以實現呀”!
80年代中旬國家給煤礦工人解決農轉非戶口,我和母親弟妹隨著父親來到礦上落了戶,住房還不如老家,吃喝住都在一間房裏,夏天熱的讓人難以入睡,冬天家裏生個爐子讓本來狹窄的空間更加擁擠,屋外髒亂,覺著日子也挺難過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各級領導以人為本,加大人居環境整治力度,一棟一棟家屬樓拔地而起,我家也住上寬敞的單元樓,夏有電扇。冬有暖氣,做飯有天然氣。我們家再也不用一家人都擠在那間小房子裏,也實現了電燈電話樓上樓下的夢想。如今,我的女兒坐在寬敞明亮,冬天有暖氣,夏天有電扇的教室上課,需要學習用具應有盡有。孩子們不會盼著過年,現在的生活水平,如同天天過年,再也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缺吃少哪的。現在過年時壓歲錢也由兩角升到100元甚至幾百元,這是多麼大的變化呀!今昔對比兩重天。父輩那個艱難的年代已經過去,我們這代趕上了黨的好政策,企業的好領導,各級民生工程,惠及群眾,我們一定會認真學習,發奮工作,報效祖國。堅信我們礦工的生活會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