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焦公司:那些治虧創效的“細枝末節”
近期,通過多次研究討論的陝焦公司三年治虧創效實施方案基本成型,“一年減虧,兩年控虧,三年止虧”的目標也已明確,該方案圍繞“以不虧損為前提,杜絕失血性虧損,保證最基本的正現金流”這一指導思想,以“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強基固本和改革創新兼顧;減支增效與穩定運行兼顧”為主要原則,從生產經營管理、產品質量提升、改革創新等方麵著手,細化分解各個板塊治虧創效目標任務,全麵提升公司應對行業“新常態”的生存能力和增收創效能力。
一摳市場銷售細節
公司本著“以信求存,以質取勝”的經營理念,努力把產品質量和服務溝通作為首要工作來抓,2016年將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節生產節奏和標準,滿足客戶實際需要,一方麵減少結算損失,增加銷售收入,另一方麵可以優化客戶,實現傾斜。經過反複測算,2016年產品質量穩定,杜絕質量異議的發生。另外,焦炭強度保持在60以上,每年就可向西南高價位地區供應20萬噸以上,平均價位比現在高出50元/噸。因此,質量將是陝焦未來贏得市場的第一張王牌。其次,根據以往經驗,四川省、雲南省、廣西省等地區屬於焦炭價位相對較高區域,平均單價高出同期其它流向30元/噸,2016年力爭向這些區域增加發運2萬噸/月。公司不斷在銷售細節中找效益,向“一元錢”要效益,學會精算帳、算細帳、算“小帳”,著眼細節創效益。
二摳原料用品細節
過去陝焦公司原料煤采購以內蒙西部各煤種為重點,物流費用占比較大,從2015年4月份起,公司將購進重心由西部地區向山西轉移,低灰1/3焦煤和中硫肥煤已實現全部轉移。相對比,因區域調整後的價格差異在30元/噸左右。目前尚有高灰1/3焦煤仍從西部采購,原料處將繼續開拓山西市場,爭取在穩固原有渠道的同時,開發更多新的合作方,實現價格倒逼,引導價格下降。與此同時,充分發揮集團優勢,加強內部協作,力爭集團內部用煤數量最大化。通過近幾年的實際操作,本年度截止11月底,對照直接使用黃陵精煤,每噸平均成本降低26元/噸。2016年,陝焦公司對此項業務將進行合理細致的管控,爭取在原有基礎上,將次此項業務的優勢再擴大5-10元/噸,達到30元/噸以上。通過原料煤結構調整等手段,進行科學搭配,實現最大化降低原料綜合成本的效果,同時加大原料煤結算管理力度,2016年,在確保原料價格下浮20元/噸。
三摳運輸物流細節
根據公司下達的減虧指示,運輸處首先從單車噸位上進行挖潛增效,對圍擋的高度、超出圍擋的焦炭、起脊部分有明確要求,每輛出廠重車必須做到滿載運輸、四角飽滿,圍擋高度必須達到標準,還要不影響運輸安全,2015年8月已創下70噸的車皮單車噸位達到69.30噸/車以上的平均單車噸位最高紀錄,2016年,運輸處將在此項工作繼續在裝車和發車上下功夫,爭取多裝快運。陝焦公司還將積極與鐵路運輸部門溝通,爭取2016年將發往華東和華中地區的火車運費在原有基礎上降低15%,每噸運費可降低約20元左右。與此同時,對於近距離的客戶采用鐵路運輸與汽車運輸相結合的方式,尋求運費的最佳節約點。
四摳節能降耗細節
在水、電、汽節約方麵。一是加強生產和非生產性用電、用水管理,堅決杜絕私拉亂接現象,對消耗的每一度電、每一噸水要有說明。能分時段供應管理的部位要分時段管理,堅決杜絕浪費現象,爭取生產單位水、電、蒸汽總消耗降5%。並利用好國家能源優惠政策,和供電、供水單位做好價格談判,力爭降價。在機物料、修理費節約方麵。不僅要在定價機製上有所創新,派專人收集具有可信度的采購指導價,還要將計劃審批要深入一線,慎之又慎,在采購總規模上大幅壓縮,在使用時做到交舊領新,堅持修舊利廢。2016年,陝焦公司還將進一步細化生產單位經濟責任承包製。加強過程消耗管理,從小處著眼,從細節抓起。通過過程節約、避峰生產、工藝調整,降低產品單耗。
五摳人力成本細節
今年,陝焦公司將把定期清查崗位人員工作情況作為一種長效機製來抓。對無正當理由長期請假、長期不在崗人員,要堅決給予清理。堅決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機關處室要把好人員進口關,以效率優先,以一專多能為標準,原則上機關人員隻出不進,人員缺口隻能從機關處室之間調配。同時抓好科學合理定崗定員工作,持續優化薪酬分配方案。結合公司維修力量薄弱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維修及技術崗位的人數。持續優化薪酬方案,鼓勵能者多勞,多勞者多得。按照高效穩定的總要求,進一步優化機構設置。
新的一年,陝焦公司從“人、財、物、產、供、銷”等六方麵細化管理,逐項製定措施,不僅從管理過程中提效益,還從房屋出租、綠化保潔、招待費、車輛費、差旅費等這些“細枝末節”處摳效益,部分費用最高降幅達到50%。要止虧就必須要治虧,要治虧就必須找到每一個虧損點,進而針對性製定每一個有效措施,每一個配套的監督考核辦法。企業管理處負責人還告訴筆者,下一步這些措施將依據目標,倒排工作計劃,細化到每一個分廠,每一個月、每一天、每一個班的生產產量和消耗。2016年,陝焦公司將在“細”字上下功夫,真正實現“向一元錢要效益”。(張嶽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