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產業應抓住時機補曆史欠賬
近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轉發了15家煤炭企業的聯合倡議書,呼籲全行業在保障安全生產和煤炭穩定供給的前提下,於2016年春節期間停止生產和建設施工,讓廣大職工休假。
這一倡議,是煤炭產業償還曆史欠賬的必然舉措之一,也是改革發展成果共享的具體體現,不應被狹隘地理解為“煤炭產業應對產能過快釋放、市場供給大於需求的無奈之舉”。
一方麵,煤炭企業在春節期間停產放假,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國內煤炭市場的供需格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原煤產量達36.85億噸。這意味著,春節停產7天有望減少國內原煤供給約7000萬噸。但是,這期間,全國多數用煤企業也處於停產狀態,煤炭消費需求也會相應減少。況且,與已經持續49個月超過3億噸的全社會庫存相比,減產7000萬噸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高庫存的供給格局。
另一方麵,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煤炭供需格局相對緊張,煤炭產業會麵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的巨大壓力,導致煤炭工人的休假權益長期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形成曆史欠賬。如今,市場行情已經完全逆轉,煤礦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煤礦企業完全有條件讓煤礦工人在節假日期間正常休假。
目前,我國煤炭年生產能力40億噸左右,在建規模11億噸。煤炭產業的發展步伐太快,整個煤炭產業的曆史欠賬與其他行業相比明顯偏多。比如粗放型、掠奪式的發展模式,帶來了嚴重的資源浪費,給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在重速度和規模擴張的格局下,煤炭企業“小、散、亂、差”的頑疾根深蒂固,產業集中度偏低;煤炭企業“黃金十年”期間賺錢太容易,導致企業局限於挖煤、賣煤,產品結構單一,產業鏈條偏短。
這些曆史欠賬,正是被煤炭產業“黃金十年”的輝煌所掩蓋的矛盾。而當煤炭市場形勢發生大逆轉時,所有累積的問題和矛盾集中暴露,給煤炭企業帶來沉重一擊,加劇了其發展困難。
當前,煤炭市場供求關係已經從供需偏緊轉為供給總量過剩。這一行情讓許多煤炭企業苦不堪言,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為全行業放慢擴張腳步、補齊曆史欠賬創造了有利時機。要想補齊這些短板、補上曆史欠賬,煤炭產業必須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高度出發,認真梳理煤炭產業粗放發展和快速擴張帶來的困難和問題。
補齊這些欠賬並非一日之功。總的來看,煤炭產業必須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既重視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又加大投資於人的力度;既要在安全生產、生態環境治理、清潔利用等硬件方麵加大投入,也要在保護工人合法權益、關注礦工收入增加等民生領域加大投入力度。隻有如此,才能為全行業實現長期科學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