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西露天礦南機電廠青工培訓活動走筆
● 杜秀文 本報記者 後 方
2月2日,在西露天礦南機電廠辦公樓一樓門廳內,幾名員工正在觀看櫥窗裏剛剛更新的光榮榜。“你小子不錯啊,在全礦技術比武競賽中得了個‘技術標兵’。”鉗工牟宗偉讚許地拍了拍徒弟孫鵬的肩膀,同時不忘提醒道:“但你可別驕傲啊,還得再加勁練技術,爭取下次拿個‘狀元’!”
南機電廠擔負著西露天礦機電設備“問診、治病”的重任,因而對員工的專業技術水平有著很高的要求。然而,隨著一大批具有豐富維修經驗的老員工陸續退休,技術傳承“青黃不接”的問題開始愈發凸顯出來。讓廠內的青年員工快速成長起來,全力為機電設備的健康平穩運轉“保駕護航”成為了南機電廠積極開展青工培訓活動的要務。
“根據不同工種的技術特點,我們首先從理論培訓入手,組織技術骨幹帶頭學習,著重強化員工對機械製圖、圖紙辨識等技能的掌握。通過與礦科協進行協調,我們還引進了大量專業知識教材,讓青年員工都能有機會接觸並了解到先進的工藝技術。”主抓青工培訓工作的副廠長邵立恒介紹道。
隻有把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的培訓效果。而製作修理設備的廠房、礦坑上下的工程現場,正好成為了青工們磨練本領、增長技藝的“流動課堂”。談及第一次實地操作的經曆,鉚工李茂偉仍記憶猶新:“當時我看著師傅動作麻利地給桁架鉚螺絲,感覺這活兒應該沒啥難度,結果真到自己動手操作的時候,卻費了半天勁。”“別人教千遍,不如自己上手練。因為我們人少,接到的活又急又多,所以到現場作業時就直接帶著徒弟一邊學一邊練。我覺得,想把技術練好,就得在‘實戰’中反複摸索,反複琢磨。”李茂偉的師傅、鉚焊一組組長張世平指著徒弟繼續說:“就像他,經過這段時間的鍛煉,現在即便遇到難度較大的搶修任務也不慌了。”405#、406#皮帶改造工程、688廢岩尾礦皮帶下延工程……在一次次“實戰”的磨礪中,這些青工正日臻成熟起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記者看來,西露天礦南機電廠開展的青工培訓活動,也恰似開掘了一眼“清泉”,為技術力量的傳承接續輸送著源源不絕的活力。
圖為現場教學時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