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煤集團煤礦供給側改革向“深”處進軍
晉煤集團煤礦供給側改革向“深”處進軍
晉煤集團抓住國家供給側改革機遇,逐步向“深”處進軍,走出了一條不同礦井各具特色的轉型之路。2015年,晉煤集團實現減員3238人,2000多人走上新崗位,為企業脫困贏得了發展主動權。
作為老牌資源型企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晉煤集團所屬老礦井資源麵臨枯竭,其中三座老礦就涉及1萬多工人需要重新安置。為解決這一難題,晉煤集團實施了分流結構性冗員、停薪留職、提前退養等改革措施,通過“轉產、轉崗”的方式,實現了礦井、產能、人員和技術的無縫對接。
“選擇走向市場,就意味著麵臨更多挑戰,與安逸的生活說再見,青春也當如此!”晉煤集團古書院礦25歲的主管技術員劉兵晨常掛在嘴邊的話。在晉煤集團的老礦中,像劉兵晨這樣既懂專業技術,又具有創業活力的年輕人很多。
晉煤集團積極發揮老礦在采、掘、機、運、通等方麵的技術優勢,將具有豐富經驗的煤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通過對口支援新建礦井、托管整合礦井、成立專業化隊伍對外開展煤炭專業化服務等途徑,實現老礦技術人員的平穩轉移,讓企業“隱形資產”繼續發揮潛能。
從顧慮重重到自願加入,從本領恐慌到有一技之長,轉崗職工的思想和行動正悄然發生著轉變。而這一轉變正是晉煤集團近年來一心為職工謀出路的做法,讓轉崗職工看到了希望,有了奔頭兒。
在解決技術人員轉崗問題的同時,晉煤集團積極發展多經產業和地麵生活服務產業。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進行培訓,幫助員工掌握新技能,促進正式工替代臨時性、替代性崗位員工,讓地麵轉崗員工先後走上超市、物業、餐飲服務等新崗位。
將新公司與老礦井“捆綁”在一起,鳳凰山經濟共同體是晉煤集團“經濟共同體”運營模式的典型代表,晉煤集團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將老礦精減下來的人員逐步分流到新建礦井。老礦井之一的鳳凰山礦和晉煤所屬專門從事煤炭開發的沁秀公司“捆綁”發展。 2015年,鳳凰山經濟共同體新增混塊和洗粒兩個煤種,實現收入5767萬元,開展瓦斯氣商品化銷售,瓦斯氣增收4582萬元,爭取國家煤層氣產業政策補貼6846萬元。
轉觀念夾縫也能求生存。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晉煤集團部分老礦井在人員不轉移的情況下,不等不靠,創新商業模式,積極進軍新興產業、服務產業和培訓產業,進一步激活經濟存量,拓展經濟增量。古書院礦開辦了4家大賣場、1家綜超、14家便利店的萬德福連鎖超市,年產值達2億多元。海斯製藥公司2015年營業總額達2.97億元,實現利潤2933萬元。鳳凰山礦加快發展新興產業,主要生產井下用各種瓦斯抽放管的鳳凰實業公司通過改進焊接工藝,產量和質量顯著提高,2105年實現利潤827萬元。針對井下礦工開設的鳳凰山培訓基地全年收入700萬元。
麵對困難,唯有改革才是出路。“十三五”期間,晉煤集團將嚴格控製用工總量,積極探索多渠道、多樣化的冗員分流機製,最大限度地盤活企業人力資源。按照“凡進必聘、凡調必聘”的原則,著力構建和推進市場化用工機製,規範員工招聘、錄用、考核、退出等工作,轉變員工就業觀念,逐步實現員工能進能出。(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