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工和他的“精神食糧”
“當我將要跌入萬丈深淵的時候,我有幸碰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那根稻草便是愛。”一本書救了他。被詹姆斯·艾倫以德報怨的胸懷和寬容所感動,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思想的狹隘,並努力糾正思想中的“惡”。
杜建明說他心中有個計劃,“明年是詹姆斯·艾倫誕辰100周年,我打算在陶然亭公園給他舉辦個紀念會,算是一種感恩!”
▲杜建明將藏書一一陳列。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吉玲 實習生陳瓊
這是一個嗜書如命的洗碗工。
月工資隻有1200元的他,每月會拿出一半的錢來淘書;僅僅初中畢業的他,經常引經據典,在同事中顯得“另類、怪異”;他不是很愛說話,但卻喜歡背書,背完一遍再背一遍;他會為一本“好書”自掏腰包製作名片做宣傳,他會異想天開去清華大學薦書直到被保安驅趕……
這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是什麼力量讓這樣一個年屆不惑尚為衣食奔波的人如此執著於讀書,如此看重精神上的滿足?
“這是將我從絕望中拉出的救命稻草”
見到杜建明時,他正用手給眼睛搭著“涼棚”,從北京市西城區黑窯廠路一家烤鴨店出來。在地下洗碗間連續工作了5個小時,正午的陽光一時令他難以適應。
杜建明個頭不高,平板小寸,戴著一副圓圓的黑框眼鏡。在離酒店不遠的一片空地上,他拿出幾張破舊報紙鋪在地上,把箱子裏的書一本本整齊地排列開來,《讀透人生》《感悟人生》《命運的主宰》《幸福的蹊徑》《失落的成功經典》《聖經》……
這些書大都已被翻到泛黃翻卷兒。偶有行人駐足翻看問價,他小聲回絕:“這書不賣。”每到工休時間,他就會在街上擺個攤,路人可以隨便看他的書,然後他收取一元錢。
在杜建明的書攤裏,關於讀透人生一本書有4、5個版本,還有幾大本手抄稿。最老的那本因年歲太久,盡管被膠布和廣告紙包裹著,但封麵的字跡和圖案已斑駁不清。200多張泛黃的頁麵很“花”:點點黑色油汙,或紅或藍的下劃線、旁白處密密麻麻的讀書心得、簡短的生活記事、甚至連譯本中的錯別字都被一一標出。
“這是將我從絕望中拉出的救命稻草,稱得上是解救我的良藥。”杜建明說。
杜建明如此愛書,與此有關。
“我就像得了白血病的人,必須要重新換血一樣改變思想”
杜建明出生於山西盂縣的一個貧困農村家庭,父親老實憨厚,整日忙於農活;母親智障,洗衣、做飯都不能自理。家裏邋遢髒亂,很少有人願意去他家。
家庭貧窮、智障母親被周圍人取笑嘲諷、兩個年幼弟弟常遭欺辱……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杜建明形成了內向、自卑的性格。
看書、寫字、思考成了杜建明小時候的愛好。他曾夢想著上大學,當記者、詩人、作家。初中時他就“讀完了魯迅、冰心的所有文章,能背很多毛澤東詩詞。”不過,杜建明在初中畢業後就輟學了。他一邊在煤礦做勤雜工,一邊堅持閱讀記筆記,偶爾寫些小品文和詩歌投給報社。
在同事眼裏,杜建明時常抑揚頓挫地引經據典,顯得“另類、怪異”。初中舊友趙喆說,“他愛看書、心裏有很多想法,但周圍人不理解他,也不理他。”而對一位心儀女孩求而不得,更是加深了他的自卑感。
自卑,壓力,讓杜建明產生了“惡的思想”:“我把生活的不如意歸咎為家庭,憎惡自己的家庭環境,恨父母把我帶到這個世上,卻沒有給我健康的成長環境。”
時間一長,剛踏入而立之年的杜建明病倒了。失眠、抑鬱、胃炎、腸炎,“幾乎到了不能吃飯的地步”,一度精神恍惚,甚至去好朋友家都迷路。他開始懷疑自己得了精神病,“別人都看他正常,他自己偏認為別人在背後說他神經病。”弟弟杜建紅說。
“當我將要跌入萬丈深淵的時候,我有幸碰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那根稻草便是愛。”
杜建明的這根“稻草”是他在買藥的途中買到的一本詹姆斯·艾倫的書。這是一本關於反思人性善惡、人生苦難、追求心靈平和的精神頓悟集。作者詹姆斯·艾倫出生於英國萊斯特,父親是一位在商界沉浮,後慘遭謀殺的商人。年僅15歲的詹姆斯·艾倫被迫輟學,幫助母親養家糊口,過著艱苦的生活,但他並沒有怨恨,而是以“樂於清貧,精神自律,簡樸人生”的信條過著安貧樂道的簡單生活,並為世人寫下了鼓勵人心的至理真言。
杜建明就是被詹姆斯·艾倫以德報怨的胸懷和寬容所感動,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思想的狹隘,並努力糾正思想中的“惡”。
“我就像得了白血病的人,必須要重新換血一樣,我也必須重新地換掉了我頭腦裏的思想。”在書的旁白處,他寫下了這樣的話。
為了讓“愛”的思想武裝自己,杜建明苛刻地要求自己將全文117篇文章都背下來,而且要熟練。背過一篇就在每篇標題左邊打鉤。過了段時間再回頭背,背會後再在標題前麵畫一個三角形。有的段章前麵他甚至寫著“2007、7、5背至第三遍”。
這種嚴格的自我訓練,使他內心的心魔結塊開始動搖。他似乎真的如他所說的找到了“解藥”:在《自私——競爭之源》一文處,他寫下“自私、無知——我的疾病之源”的自我反省,並用著重線在文中畫上“自私必須被根除”。
他在旁白處寫道:“這個世界上的苦難與不幸是他們自己造成的。而我自己的苦難與不幸卻是我自己造成的,是幼時的無知、我的自私造成的。”
“病由心發,隻要心態好,什麼病都能治好了。”臥病4年後,杜建明抑鬱的精神開始緩解,身體也逐漸好起來,2006年他又重新投入了工作。
為了薦書,辭去工作隻身來京
詹姆斯·艾倫在書的首頁說了這樣一段話:“我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要寫出一些作品,以幫助普天之下的人們,無論是男是女,是貧是富,有無淵博的學識,老於世故或涉世未深,在他們自身之內,發掘所有的成功、所有的幸福、所有的業績、所有真理的源泉……這些作品將像一股清泉,流進他們的家庭,滋潤他們的心田。”
杜建明自己接受了這股“清泉”的洗滌,他同時萌生了新的想法:把這本書告訴周圍所有的人。
這個事情對他來說很重要,在他看來“愛就像氧氣一樣無處不在,而且人人離不開。”病愈後的杜建明向爸爸、弟弟推薦這本書,向他唯一的好友趙喆推薦這本書,甚至將買來的新書送給同事看。
但是他的熱忱卻常常遇冷。初中畢業的弟弟終日奔波於柴米油鹽,並不理會杜建明“亂七八糟沒用的想法”。隨便翻閱後,將書丟在一邊,“沒啥用”!其他人同樣沒有激情去閱讀他的“精神食糧”,大家把他逢人就推薦書的行為看成“瘋了”“讀書讀傻了”。
可他並不介意。他甚至想到來北京宣傳他的“精神食糧”,但這一想法同樣遭到家人的反對。“他找二哥要三萬塊錢說要來北京宣傳這個書,二哥沒有給他,全家人也都勸說他放棄這個不著邊際的想法。”三弟杜建紅說。
可他毅然辭掉了可能轉正的工作,變賣了幾件家具,隻身來到北京。
2007年11月12日,他到北京第一晚是在西客站一家旅館的椅子上度過的。第二天,一家小飯店老板看重他寫得一手好字,便收留他做服務員。可工作並不穩定,至今他已換了八九份工作,現在在一家烤鴨店做洗碗工。
他每個月都拿出1200元錢工資的一半用於自己的“追求”:到北京各大書店淘書,選購各種成功勵誌書,並推薦給同事們看。一次兩三本地買,如今在他租住的地下室已積攢了四五箱書。
在書店裏找不到愛倫的書,杜建明便給一些出版社寫信,請求再版,“他們後來出版了,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信起的作用”。杜建明還自掏腰包為這些書做宣傳名片,名片上印著摘選的經典箴言,背麵有時附帶一首自己寫的詩以及電話。他會將這些名片悄然塞進書店的其他新書裏。如今他已發放了20多盒名片,但從未有人與他聯係。有一次,他到清華大學發放薦書傳單,還遭遇了保安的驅趕……
“我也不知道這樣做能不能有效果,但總會有點促進的作用吧。”這個洗碗工,似乎並不十分在意他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成效。除了宣傳書,他偶爾還寫文章,給自己取的筆名叫“舒星”,“意思就是無私奉獻,像夜空中的繁星,帶來光明”。
杜建明說他心中有個計劃,“明年是詹姆斯·愛倫誕辰100周年,我打算在陶然亭公園給他舉辦個紀念會,算是一種感恩!”
“他是一個內心有理想的人,但理想太遙遠太模糊,可能連他自己也說不太清楚吧。”杜建明唯一的朋友趙喆歎息地說道。
▲杜建明陳列出的藏書、手稿和發表的文章。
▲每天下午2點下班後,杜建明運著大包小包的書從烤鴨店走出。
▲行人在杜建明書攤前看書。
本組攝影: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吉玲 實習生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