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陝煤化集團黨委書記華煒在全國兩會上提了哪些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陝煤化集團黨委書記華煒:
科學推進煤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2012年以來,煤炭產業形勢發生了大逆轉——從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掉頭向下,價格一跌再跌,“坑口煤賣不出沙子錢”,行業虧損麵不斷擴大,緩發、減發、欠發工人工資的現象大量增加,一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連安全生產的投入也大幅壓縮,給產業發展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煤業化工集團黨委書記華煒表示,近年來,針對煤炭產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各級政府對煤炭脫困發展問題給予高度重視,做了一係列決策部署。有關部門建立了煤炭產業脫困聯席會議機製,先後召開了40多次聯席會議,研究製定了40多項政策措施。但這些旨在幫助煤炭產業脫困的政策效果並不十分明顯。
煤炭供給與需求不匹配
華煒認為,造成當前煤炭產業困境的直接原因在於供需失衡導致的價格跌跌不休,而從根本上講則是由於產能過剩。
在本世紀的前十年,煤炭產業出現新中國曆史上沒有過的“十年黃金期”,在這樣的行情下,產業投資不僅可以給投資者帶來豐厚利潤,而且增加地方財政稅收和行政性收費,對GDP起到了很好的拉動效應。在這一情景下,出現了煤炭產業投資熱,出現了從規劃到項目核準、項目投資和建礦的“大躍進”。煤炭企業、電力企業,甚至義烏賣紐扣的企業也去開采煤礦;一些地方甚至為手續不全的煤礦投資項目大開方便之門。在這期間,政府也推動煤炭產業的結構調整,推進兼並重組。但是,這些調整更多的是增量型的兼並重組,“關小上大”,甚至小礦井、落後產能沒退出,更大規模產能快速建成。同時,隨著采煤技術的不斷進步,煤炭生產者采用新技術擴大再生產行為的趨同,又為產能集中釋放創造了物質前提。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煤炭供給越來越大。
在煤炭供給能力迅速提升的背景下,國內外經濟形勢卻發生了新變化,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能源消費結構逐漸升級,煤炭市場需求快速萎縮,乃至出現了負增長。這“一增一減”,導致了煤炭供給與需求不匹配,市場正常交易的條件被破壞了,最終使市場價格持續下跌,庫存積壓嚴重。目前,煤炭市場已經成為了買方市場。
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生產者為了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隻能采取以量補價、競相降價、薄利多銷、讓價不讓市場、先貨後款等諸多非理性競爭手段。而這些做法,又進一步導致了煤炭市場競爭秩序的混亂,供給進一步過剩,價格進一步下跌,貨款不能及時回籠,大量資金被占用。在這一情況下,煤炭企業資金鏈出現嚴重問題,企業負債率上升,財務成本高企,盈利能力嚴重下降。目前,煤炭開采業已經全麵陷入虧損,至少三分之一的企業成為“僵屍”。
煤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處理好“十大關係”
煤炭是我國主體能源,煤炭產業是我國基礎產業,關係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發展。在我國,以煤為基礎的能源供給格局在短期內不會改變,煤炭產業“傷不起”。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挽救;否則,產業困境有演變為產業危機的風險,將會對社會穩定產生不可低估的負麵影響。
鑒於我國國情和煤炭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在推進煤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華煒代表認為要處理好這十大關係。他說,“首先是要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係,當務之急是要想方設法穩住煤炭價格,使長期處於隆冬季的煤炭產業能得到喘息機會;二是要處理好價格與價值的關係。建議政府像實施成品油保護價那樣實施電煤最低保護價;三是要處理好供給與需求的關係。推進煤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創造增加有效需求的市場環境,推動煤炭供求趨向平衡;四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政府出台有關政策,對市場進行必要的行政性幹預,使煤炭市場價格回歸理性;五是要處理好存量與增量的關係。對於正在形成的先進產能要理性對待,尊重市場和企業的選擇;六是要處理好先進與落後的關係。在淘汰落後產能時,要認真區分絕對落後和相對落後,充分考慮區域能源供給水平和資源有效配置情況;七是要處理好取與予的關係。政府實施規範可行的以減量化為特征的稅收政策;發揮好“黃金十年”期設立的價格調節基金的作用;設立旨在於煤炭產業脫困的發展基金;八是要處理好降成本與安全生產的關係。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要避免降成本等措施突破煤礦安全生產的紅線;九是要處理好化解產能過剩與能源安全的關係。保證國民經濟發展對能源的基本需求,要著眼於更長遠的發展,充分考慮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能源安全問題;十是要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的關係。一切要以產業的長期發展而不是短期的改革措施的落實為評判標準,要在改革和發展中化解產業難題”。(陝西傳媒網特派北京記者唐蘭可)
來源:陝西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