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從為“黑色煤炭”正名談起
一說起煤炭,大部分人的印象就是黑乎乎的、髒兮兮的。每次霧霾來襲,煤炭更是被“千夫所指”。其實,“煤炭表麵看是黑的,實際是幹淨的、是綠色的。”這是省委書記王儒林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山西代表團媒體開放日上對煤炭的評價。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山西代表團聽取意見建議時說,現在要為煤炭正名,煤炭清潔利用其實可以比天然氣更環保。
雖說,天然氣的碳排放隻有煤炭的一半,但從燃料排放的整個生命周期來看,你就會發現:天然氣在生產、運輸和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排放,其實與煤炭相差無幾。而且,就天然氣來說,還應該看到甲烷泄漏,尤其是來自非常規天然氣鑽探過程中泄漏的甲烷及通過管道運輸天然氣的耗費等造成的汙染。
能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煤炭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化石能源。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富煤、缺油、少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煤炭過去是、現在是、未來較長時間內仍然是中國的主要能源。新中國成立以來,共有620億噸煤炭流向全國各地,支撐著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煤炭生產利用對國民經濟總量和增量的貢獻率達到15%和18%。煤炭支撐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煤炭為電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業提供了70%的原料或燃料。煤炭還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中國人均用電量從1980年不到300千瓦時增加到2014年的4038千瓦時,煤電提供了中國75%的電力。而山西作為一個煤炭大省,上世紀50年代以來,已累計生產140多億噸優質煤炭,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民生保障作出了重要貢獻。
煤炭並無“原罪”,實事求是地講,不是煤炭,而是長久以來對煤炭的粗放利用才是造成汙染的主要原因。比如,粗放式煤炭開發引發地下水和地表生態損傷、煤炭未優質化利用引起大氣汙染。但這不是煤本身的問題,而是利用的問題。煤炭行業粗放開發既不科學亦難持續,所以我們要轉型,經過清潔環保技術處理後,煤炭完全可以變成綠色高效新能源,為過剩的煤炭產能找到新出路,給低迷的煤炭行業帶來新希望。
無論是從能源供應,還是從經濟性考量,加快推廣煤炭清潔利用技術,作為富煤、缺油、少氣的國家,立足於煤、做好煤炭文章,才是實施能源轉型、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路徑。近年來,煤炭清潔高效轉化技術攻關和示範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煤炭百萬噸直接液化示範工程取得成功,生產出了高質量的油品和化工原料,解決了煤炭從單一燃料向原料轉化的主要技術問題;同時實現了在煤炭加工轉化過程中集中處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汙染物,推動了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
目前煤炭清潔利用最大的障礙,不是技術方麵的掣肘,而是“談煤色變”的偏見。長期以來,煤炭產能過剩、汙染空氣、破壞水土的固有觀念,使得一些人談煤色變、大肆渲染“去煤化”,甚至有人認為煤炭行業已經沒落了,要被拋棄進曆史的“故紙堆”中去了。
盡管受到環境約束和新能源的挑戰,但是,我國能源儲量“富煤、缺油、少氣”的秉賦特性,決定了煤炭是我國最重要的基礎能源和原料,在我國一次能源結構中,煤炭將長期是主要能源,中國發展也離不開煤。長期以來,我國石油天然氣嚴重依賴進口,如果大範圍、大規模放棄煤炭,無異於將能源命脈徹底交給他人。
因此,必須破除“煤炭就是汙染物、煤礦等同於汙染源”的誤解,堅定不移地實施“綠煤戰略”,加快煤炭產業向“清潔低碳型”轉變。煤炭資源本身不會造成汙染,煤炭完全可以實現綠色生產、綠色應用、綠色發展。從國際上看,煤炭的清潔利用也不乏先例。不少發達國家也大量使用煤炭,2012年,美國、德國的人均煤炭消費量就與我國相近。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德國煤炭年消費量曾超過5億噸,每平方公裏煤炭消費強度接近今天的京津冀地區,環境卻治理得很好。
煤炭的前身是億萬年前的綠色植物。《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係。在踐行綠色發展的大趨勢下,相信,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實現綠色轉身,把黑色的煤炭還原成綠色的資源,把高碳的資源轉變成低碳的財富。這也是為山西人民造福,為國家能源安全和有效利用做貢獻。
【山西·太原】王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