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煤機陳曄散文《春滿人間》在張家口日報發表
石煤機陳曄散文《春滿人間》在張家口日報發表
【本網訊】(特約記者楊景瑞)3月19日,冀中裝備集團石煤機公司職工陳曄散文《春滿人間》在張家口日報長城副刊版頭條刊登。他參加2016年河北省組織的精準扶貧幹部扶貧行動,現駐陽原縣貧困村扶貧。
陳曄是冀中能源裝備集團石煤機公司一名職工。他自中學時代開始文學創作,尤其擅長散文寫作。二十多年來,他紮根企業,努力工作,在多個方麵做出成績,曾獲得石家莊市企業文化先進個人、集團首屆道德模範、生產先進工作者、四有職工標兵等榮譽。繁忙工作之餘,一直堅守夢想筆耕不輟,作品涉獵小說、詩歌、散文、童話、言論及新聞、企業文化故事等體裁。曾出版散文集《草莓樹》、詩集《遙遠的歌唱》、中篇小說《落紅》等多部作品。現為中國煤礦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石家莊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他的散文和其他作品多次獲獎,紅色散文《毛主席在花山》入選新課標全國版小學閱讀課本,2013年榮獲石家莊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文藝繁榮獎。
附:
春滿人間
陳 曄
每年過年寫春聯,我特別喜歡四個字的橫批:春滿人間。
春滿人間不僅僅是願望,還是理想,更是一個春天的夢。這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家庭的個人的。
我母親去世早,沒有娘的家和沒有娘的娃過的是冬天般的日子。在人前覺得低人一頭,那個時候衣服都是當娘的手縫的,沒有娘隻能穿著父親笨手笨腳縫製的大針大腳的衣服;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年的我們也喜歡穿上針腳均勻緊緊巴巴合身的衣服,那不僅僅是穿著舒適漂亮,也是母愛和幸福的體現。當時心裏既有失去娘親的無奈,也有羨慕別人母親健在的福氣,更多的是無奈和彷徨。父親比我們還思念母親,他肩上還承擔著母親的責任———做飯縫衣,這對一個男人來說肩上的擔子無比沉重,做飯縫衣不是哪一個男人都能幹和幹好的。可是父親在理想信念的支撐下,硬是堅持了下來。因為他心裏有一個春天,相信苦日子會過去,我們一家會過上好日子!
身為教師的他,每年過年的對聯都是自己寫,寫在紅紙上的字字都是希望和祝福。橫批每年必寫 “春滿人間”, “春滿人間”一詞含義很深,一是當時我們國家貧窮落後,老百姓溫飽尚不能解決, 舉國盼望春天;二是家庭生活困難,盼望生活好起來;紅色的橫批“春滿人間”貼到門頭,就像春風一樣把春天帶進了家。當我學會毛筆字寫對聯時,就將“春滿人間”四字寫成許多小的豎聯,貼在果樹、石磨、木梯和院牆上,“春滿人間”貼在各個角落,院裏增添了節日的氣氛,春天也仿佛真正走來了。在“春滿人間”的信念支撐下,我們全家希望在心,我們兄妹靠學習走出山村,擁有了好的工作和歸宿,父親實現了母親臨終囑托,依靠自力更生拚搏奮鬥實現人生的春天;而我們國家和民族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奮鬥,迎來了鄰人矚目的發展和輝煌,創造了諸多春天般的故事,人民沐浴在春風裏,享受著春滿人間的幸福。
正月一上班,我們有幸到河北會堂參加省委組織的精準扶貧幹部培訓,投入到國家扶貧攻堅的 “春天行動” 中。當我們帶著使命和囑托來到張家口塞外扶貧時,天氣還寒,夜裏還要生爐子,哆哆嗦嗦的盼望春天的來臨。我們一戶戶地走訪,此時對聯鮮紅,窗戶上的剪紙還是鮮豔的。工作組走村串戶,與老鄉們坐炕頭,蹲地頭,拉家常,訪貧問苦。他們對春天的渴望更強烈。因為靠天吃飯,這裏的糧食產量上不去,收入低, 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或者結了婚也不願意在村裏住,都在外邊,遠離了鄉土。一處處荒廢的窯洞述說著過去的故事,因為貧窮說不上媳婦,此前有妹妹給哥哥換媳婦的 “換親”,甚至還有從外地買媳婦的,男女相差十幾歲。女方受不了苦日子,也有中途走的,留下幾歲的孩子不再回來,杳無音訊! 這些家庭的孩子多麼盼望有母愛的 “家的春天” 呢!
這裏的確是苦,吃水問題剛剛解決,因為幹旱少雨,不能種菜,飯桌上日日是土豆和酸菜,單一、缺少蔬菜的飲食讓很多人患病。患病治病就需要花錢,因病致貧的不在少數。一位村幹部兒子患了尿毒症,為了給孩子治病,他賣掉了小毛驢,又賣糧食。村民老徐生活貧困,但是三個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他在靠勞動供三個孩子上學。孩子們考上大學,他家就有希望,他們家的日子就會好起來,就像我們當年,他和孩子們的心裏都有一個春天。
春滿人間不是夢,春天已經來到桑幹河畔,來在了泥河灣,盡管春天的腳步晚一些,但是枝頭含苞的花蕾已經告訴我們春天已經不遠了。我把這個消息告訴給窯洞裏的人們,告訴他們黨和政府在關心著他們,在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實施了2萬多人的 “春天行動”。這些扶貧幹部如春風春雨走進幹涸的土地,滿滿的春風春意在他們的言談話語中傾出。
春滿人間的信念堅強有力,號角一樣,鼓舞人心!
春滿人間是希望和動力,是號角和鼓舞,是信念和理想。在希望的感召下,我們堅信通過不懈奮鬥和勇於堅持會改變命運和麵貌,隻要不放棄不拋棄,一定會贏得人生及事業的春天。因為啊,春天是無私的,春天屬於每一個人,屬於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