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勝:話說清明節
話說清明節
陳景勝
“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時節,春暖花開,春和景明,正是人們出戶郊遊“勝日尋芳”的好時節,所以國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
清明節又名“三月節”或“踏青節”。清明節是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過清明節過的是傳統文化。
清明節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打馬球、蕩秋千、蹴鞠、插柳等一係列風俗體育活動的習俗。其實民間長期有著清明踏青的習俗,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極其生動地描繪了宋代清明時節,京都人民踏青郊遊,市集買賣的熱鬧情景。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係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寒食節,是二十四個節氣的其中一個,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更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國人對自己祖先表達敬意與感謝之意的節日。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有著獨特的紀念方式。這是一個祭拜祖先的節日,掃墓、祭奠昭示著血脈的繼承,使祖先與後代之間有了聯係,讓年輕一代知道敬老尊賢、慎終追遠。
朔本追源,清明還有一個春秋五霸的晉文公和他的臣子介子推的傳說,晉文公為尋找介子推放火燒山把介子推燒死在了山上,晉文公在介子推靠著的柳樹的洞裏發現了一首介子推寫給他的血詩,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就把介子推死的這一天定為清明節。以後晉文公常把介子推的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他執政的座右銘。如此說來清明節還有了另外的一層含義了。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隻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經到了轉暖的時候,萬物開始複蘇,可以春耕播種了。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清明節更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國人對自己祖先表達敬意與感謝之意的節日。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在中國,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清明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凝聚著華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它不僅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更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
清明是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清明後氣溫開始回升,萬物進入了蓬勃生長的季節,春耕春種也要開始了。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一個傳統的節日,每到這個節日國人們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自己那已逝去的親人,在家的為親人掃墓焚香,在外的也要自己靜默幾分鍾,表達對親人那綿久的思念,無論在多遠無論走多久,在這一刻都能感受到那血濃於水的骨肉之情。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在中國,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當天有些人家也在家裏拜祭祖先。
在清明節這一天,可到先人墳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廟的靈位前靜默鞠躬。
不論以何種形式紀念,清明節最基本的儀式是到墳前、骨灰放置處或靈位前追念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鬥曆史。
清明踏青春正好。清明節除了緬懷先輩親人,三天的小長假出去走走,舒緩一下沉寂了一整個冬天的活力,人們在清明踏青春遊也是不錯的選擇。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