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東:為煤炭生產植入綠色基因
在毛烏素沙漠南緣與黃土高原北緣過渡地帶建設發展起來的神東煤炭集團,如今已成為“綠色煤都”。
現在,這裏沒有高聳的落地煤堆、煙霧繚繞嗆人的煤矸石堆、飛揚的煤塵、流淌的黑水等傳統煤礦特有的“景觀”。雨後的礦區,春風和煦,神東國際交流中心對麵的矮山上種滿了灌木,早已成為人們散步的好去處。
清潔生產——
創造了一個綠色奇跡
在蒙古語係裏,“毛烏素”即為“寸草不生”之意。1985年,神東礦區開發之初,這裏風沙彌漫、草木稀少,春季沙塵暴頻發。
30年的時間,神東人在不毛之地上,創造了一個綠色奇跡。這源於神東人給煤炭生產植入的綠色基因。如今,綠色基因進化為“建設世界領先的清潔煤炭生產商”,神東人正大力實施煤炭綠色開采、綠色發展和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是指將綜合預防的環境保護策略持續應用於生產過程和產品中,以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
圍繞生產清潔煤炭,神東集團為各礦井同步配套建設了11座選煤廠,開發特低灰、神優2、精塊4、出口煤、潔淨煤等優質商品煤,其中優質超低硫清潔煤“神潔-3”硫分小於0.4%、發熱量大於5200大卡,滿足京津冀地區用戶環保需求。
時空統籌——
主動型生態環境保護、再造
早在1985年,神東人就明確提出了“建設一流的能源基地,必須要有一流的生態環境”。
神東人在時間、空間上統籌考慮,提出“采前防治、采中控治、采後修複”和“外圍防護圈、周邊常綠圈、中心美化圈”的“三期三圈”科學環境治理和生態再造模式與技術體係,探索出一條主動型生態環境保護、再造的道路。
在時間上,神東人在開采之前,針對礦區大麵積的流動與半固定沙地,進行了全麵係統防治,治理流動沙地103平方公裏,有效建立了生態環境保障體係;開采之中,采取封育圍護、人工促進自然恢複、微生物複墾等技術措施,全麵修複開采對地表生態環境的影響;開采之後,采取沉陷區生態功能優化等技術措施,大力營造沉陷區生態經濟林,建設永續利用的地上生態資源寶庫。
在水平空間上,從生態係統整體性角度出發,對礦區生態環境進行大範圍防治,結合礦區自然生態特征與生產影響特征,提出了“外圍防護圈、周邊常綠圈、中心美化圈”3個生態功能圈,有效治理礦區外圍50公裏範圍內的流動沙地、礦井周邊水土流失,改善礦區生產生活環境。
在垂直空間上,神東集團通過采取井下超大工作麵整體沉降、礦井水井下存儲淨化利用、井下煤矸置換等綠色開采技術,實現地表整體沉降少破碎。
變廢為寶——
對地表生態環境擾動影響最小化
神東再造綠水青山的同時,還積極努力使開采對地表生態環境擾動影響最小化。
飽受詬病的煤矸石,在神東人眼裏自有用處——填溝造地。事實上,通過創新無岩巷布置技術,神東集團大量減少了井下生產過程中掘進矸石的產生。此外,對產生的矸石利用廢棄巷道或專門掘排矸硐室直接排矸進行煤矸置換,實現了掘矸不升井。
對於廢水的處理,神東集團的32座“地下水庫”可謂化害為利、變廢為寶,既可以作為井下生產用水水源,也可作為電廠冷卻、洗選加工、生態建設、農田灌溉等工農業用水水源。
神東集團還在大柳塔、布爾台、榆家梁3個煤礦區域建設三座礦井水深度處理廠,礦井廢水經深度處理後,可用於神東礦區單位、居民洗浴、衝廁等生活雜用;井下采空區、選煤廠、鍋爐3個係統還實現廢水閉路循環處理利用,最大程度地減少了汙水外排。
井下采掘工作麵產生的煤塵,在負壓通風降塵的基礎上,采用幹(濕)式除塵風機、噴霧與水幕措施降低煤塵,確保井下環境清潔,保障員工健康與安全;地麵原煤倉、皮帶棧橋、產品倉、裝車塔等儲裝運環節進行全封閉,礦區實現采煤不見煤;對裝車煤炭噴灑封塵固化劑,降低鐵路沿線煤塵汙染……
克隆推廣——
建設永續利用的生態資源寶庫
神東人采出的是黑色的煤炭,卻加倍還給社會“綠色”。
截至目前,神東集團環境治理麵積是開采麵積的1.5倍,礦區植被覆蓋率達60%以上,提升了區域整體生態功能,使原有的脆弱生態環境實現正向演替,建設成了永續利用的地上生態資源寶庫。
神東為煤炭生產植入的綠色基因,不僅僅作用於神東礦區,還在更廣泛的地域得到克隆。目前,煤礦“地下水庫”已在神華新街礦區、烏海礦區、塔然高勒井田、神華寧煤集團等進行推廣,國土資源部已將煤礦“地下水庫”在全國推廣應用。
“綠色發展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神東將按照‘建生態礦區、產環保煤炭’理念,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神東集團董事長楊鵬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