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趙謙:新聞標題需要千錘百煉
標題“居文之首,勾文之要”,被人們比喻為文章的眼睛,隻有眼睛傳神,文章才能有神氣。要使新聞標題字字珠璣,精美簡練,必須下功夫錘煉標題的字詞,力求做到:“題不驚人死不休”。
那麼,如何才能讓標題惹人喜愛、引人入勝呢?筆者認為,重中之重是以下三點。
標題要高度概括,精益求精。
標題的語言,作為承擔形象思維的物質外殼,比一般書麵語、口語更洗練、更富於表現力。這就好像把百花的蜜水釀成蜜糖,把水果的汁水濃縮為果漿,標題要統領全文、引人入勝,就要經過一個語言的提煉、概括的過程。我所認為的語言錘煉,就是指用盡可能少的詞語來表達盡可能多的內容。我們一般對新聞報道的標題,是要求它的語言一定要集中、精煉、典型化的。用於敘事,能“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用於表意,則“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總是以少總多,小中見大。此外,著力於凝練錘煉還要把握一個度,要避免過度抽象,把形象化的事物概念化。這就要盡力擺脫使用那些現成的、省力的、枯燥的概念語言,而代之以新穎的、具體的、有特點的個性語言。正如作家秦牧所說:“對於美的事物,說聲:‘這真是美呀!’對於醜的事物,說聲:‘這真是醜呀!’並沒有多少震感人的思想力量,究竟這種美和醜在作者思想上引起的具體反映是怎樣的呢?隻有表現了這些,才能夠引起人們各種程度的共鳴。”所以在錘煉的標題的時候,一定在有度,避免空泛、平淡。
標題要潛心探索,追求創新。
我國古代著名的文藝理論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談到,文章的體裁是有一定規範的,而它的變化卻是無窮的。他說:“變則其久,通則不乏。”意思是說,文章要善於變化,才能持久,善於變通才不會貧乏。寫文章如此,製作標題也應當如此。我們企業現在開展一個活動,大家千篇一律的都是某某公司開展什麼什麼活動效果好,或者是什麼活動隆重舉行。意思是到了,問題是沒有新意,這種標題看的多了,便會讓人生厭。總是嚼著別人吃過的饅頭,一味模仿別人而無創新,就談不上有文采,時間久了,還會泯滅自己的才智。我國國畫大師齊白石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些認識和道理,都應該成為我們製作新聞標題的座右銘。千萬不可以隻從報刊上去尋找現成的東西,或移花接木、順手牽羊地來打扮自己編寫的報道的標題。即使是重複的宣傳、會議報道等等之類,也不要去炒別人的剩飯,力求找到新的角度。
標題要多用動詞,少用形容詞。
我們說,文章要寫的富有文采,有感染力,訣竅之一就是要多用動詞。動詞是最富有生動、活波的因素。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巧用一個“綠”字,使得“春風又綠江南岸”成為傳世名句;《左傳》上有篇新聞體散文《曹劌論戰》,全文不過二百餘字,可動詞卻用了56個。曹劌這個人便栩栩如生地站立在讀者麵前,已經兩千餘年。新聞標題能否引人,遣詞用句起著重要的作用。這裏重要的是要盡可能使用動詞,動詞給人的印象實際、生動、形象,能增強語言的立體感;形容詞雖然也能概括事物的性質,但在標題這個字數有限的狹窄天地裏,它往往隻能給人抽象、含糊不清地感覺,比如:“氣溫高達三十八度”就比“天氣很熱”要明確有力;“掌聲持續達十分鍾”就比“掌聲雷動”更形象;“四萬名球迷擠滿運動場的看台”就比“成千上萬”給人的印象深刻得多。所以在製作標題上,要少用形容詞,多用動詞,讓標題“動化”,才能一石激起千層浪。
總之,一條好的新聞標題,應像一串珍珠般惹人憐愛,令人讀起來不僅耳目一新、饒有趣味,而且能獲得“好題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