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素峰:濃情“粽”意
濃情“粽”意
近日,做微商的摯友說進的棗很好,友情讚助我兩包。又見鄰居大媽張羅著挑選粳米、購買粽葉。忽然意識:端午節快來了。又到一年包粽子、吃粽子、話端午、傳曆史的時節。
關於手工粽子的記憶和味覺,多少年來,一直源於姥姥。姥姥是河南人,老家端午,蒸棗糕吃,不包粽子。來到山西,周圍的人過節送來幾個粽子,我和哥說好吃。姥姥為了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欲,吃個痛快,就和朋友學會了包粽子。曾經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姥姥想辦法備料,親手包製。後來生活條件好了,超市裏各種品牌、不同餡料的粽子平時都有售賣,而姥姥到端午節依然堅持手工包製,好讓我們感受融於自然之物中的濃濃親情滋味。
後來,我長大了,每到端午,幫著姥姥備料,參與包製。姥姥耐心地教,我仔細地學,泡米淘洗,清煮粽葉,米多了少了,散了開了,姥姥一一幫忙解決。她看著我焦急忙亂的樣子,一邊鼓勵我,一邊拿著我散包的米和粽葉,手把手地示範,讓我再找感覺:圍成椎形、放入粳米、再添大棗、繼續放米,整理平實、回手遮蓋、沿形包裹、線繩緊係。隨著姥姥的指導,我一遍一遍地實踐,一點一點掌握了流程和技巧,包的粽子形狀越來越好,緊實度也越來越棒。姥姥表揚我,我就特高興,她也很安慰,我們繼續忙碌著包,一起由衷地笑。
現如今,年近90歲的姥姥身體還很健朗,但味覺退化了,眼睛模糊了,再到端午時,我不再讓她操心。包粽子的事情,全由我接任。超市買好品質上佳的粳米、黃米,早市選出新鮮翠綠的粽葉。回家,米入盆中,加水浸泡。一天,細小的水泡從米的深處上升到表層,原本清澈的水變得白濁,隨著時間推移,水泡越來越多,你追我趕地探頭跳躍。為防酸腐,隔日換水淘洗,濁水順著盆沿流走,清水注入盆中,與每一粒米輕柔接觸,佛走雜質餘物。三日後,幹燥細小的米粒吸足水分變成濕潤白胖的精靈,靈潤潤、嬌滴滴的,急著奔向粽葉的懷抱。
白天上班,下班回家,晚飯過後,開始包製。客廳地上,放一低凳,一大盆粳米、一小盆黃米、半筐紅棗、一袋豆沙、一個蒸鍋、兩個空盆,全都圍繞著我。我家小女看著這場景,笑著說:“媽媽,你要開一場鍋碗瓢盆的演奏會嗎?”我回答:“是,我就是總指揮。”左手粽葉,右手放米,小女還不時幫忙加兩顆紅棗,拿幾條馬蓮,看著我包裹,美美的期待。兩個多小時後,兩大盆棱角分明、翠綠可愛的粽子等待下一步的成功蛻變。
家裏最大號的蒸鍋,底部鋪一層粽葉,幾十個身著綠衣、俊俏喜人的粽子入鍋列隊,頭腳相接、背腹相對,靜靜地迎接水的滋潤。大火呼呼舔舐鍋底,散向邊沿,鍋蓋上倒扣一重量較足的和麵盆,避免水汽蒸騰時蓋子與鍋體發出震顫響動,同時保證充足的蒸汽。咕嘟咕嘟的聲音響起,轉而調小火力,微弱的火苗緩緩加溫,水和粽子情願進行一場親密接觸。
漆黑的夜裏,不大的廚房,白熾的燈光,藍紫的火苗,有韻律地在鍋底輕晃舞蹈,持續發力,保持熱度。粽子漸漸由生澀到成熟,米粒由鬆散到黏實,香氣飄逸。定好鬧鍾,聞著粽香,輕輕入睡,那是怎樣一種由心而生的喜悅。後半夜,鬧鈴響,迷糊中,關火,安眠,美夢,相伴。
次日一早,匆匆起床,掀開鍋蓋,一個個帶著溫潤香氣的粽子飽滿水靈,等待主人的品食。女兒吃著,表揚了我,說是美味。抽空帶給老人、送於朋友,軟糯香甜的粽子,伴隨著至愛真情,綿延、傳續……
裴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