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書權:老家的端午節
在南方生活了六年,還是改不了對端午的家鄉叫法“五月節”,現在聽起來更像是母親給孩子另起的乳名,夾帶著絲絲柔膩。就像北方人常把小兒子喊成“老幺”,或者南方人口中的幺兒。這樣看起來,端午更像一個大名,端莊、大氣和富含文化底蘊文化人。
一直以來,老家的五月節總是沒有南方端午節那般聲勢浩大,熱鬧朝天。它更像小家碧玉的親切、隨和。感覺和紀念屈原並無太大的關係,隻是講述遺留下來的記憶和故事,塗抹雄黃酒,存放艾葉和菖條,以達到驅邪和消除災難。所以,老家的五月節更像是眾多節日中的選段,到了該祈求平安、祈求健康的普通日子般。
但是,老家的五月節也是僅次於春節和正月十五以外的一個“大節”了,很多家庭為了這天,要提前做上很多準備。比如用家裏僅有的幾隻雞或積攢的數個雞蛋去集市換取不常吃的幾樣美食,對於老家來說,這已經算是“奢侈品”(當地整體生活水平低,屬於省級貧困縣)了;富裕點家庭則會給小孩買點零食或買件新衣服。由於當地整體生活水平低,過節前家家戶戶會組織成員去山上摘取粽子葉,經過高溫水煮、打磨後再包疊成粽子。
當天,人們會將艾葉插在房門、窗戶上以用於驅邪,將雄黃酒塗抹在小孩兒的耳朵上,以祛除蟲、蛇的叮咬,還有一個不能少的環節就是,那天早上,家家戶戶都早起,帶上毛巾去河邊洗把早臉,以清除身體上不好的東西,即使是帶著叛逆、調皮和不情願的小孩,在當天也會成為父母監督的對象。當地人都會認為那天清晨的河水特別清涼、清澈、清醒。當天不論是哪個村子,都會是這種景象,整個世界都籠罩節日的氣氛當中。
或許這種習俗與當地經濟、文化密不可分,正因為具有地方特色,也讓家鄉的端午節有了自己的蘊涵、名字和特色,翻閱相關資料,你會發現它與明清時的“女兒節”有點相像的味道。沈榜《宛署雜記》記載:“五日女兒節,係端午索,戴艾葉,玉毒靈符……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不難看出,在老家,五月節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出嫁閨女回家來走一趟,以前我媽總是說這是祖輩門傳承下來的習俗,現在看來真的是包含著眾多美好願望的曆史傳承。在現代人日漸淡忘這些特色節日的時候,那些曆史傳統,該是我們用心來銘記和保留的珍貴紀念,隻有我們一代代的堅持,才會讓我們的後人感受到節日的氛圍、祖輩們的溫馨傳承和曆史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