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創新成為企業最大的魅力——檢修中心自主創新工作紀實
當創新成為企業最大的魅力——檢修中心自主創新工作紀實
攝/文 首席記者 陶 金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如何在工作中保持創新熱情,將創新成果應用於實際工作中?近日,“安全生產責任02manbetx.com 為零”、“經營總收入比計劃增加176萬元”的捷報從檢修中心傳出。在經濟下行形勢的不利影響下,檢修中心是怎樣取得如此驕人的業績?一個潮濕悶熱的工作日裏,記者來到檢修中心一探究竟。
積極“充電”
提 高 服 務 意 識
“我們要始終以創新提高設備完好率為己任,緊貼生產實際,注重服務質量,提供好‘全天候’服務,努力滿足‘兩礦一部’設備需求。”7月26日,在檢修中心半年工作會上,中心主要領導向大家反複強調著這一工作宗旨。
其實,在上半年的工作中,每個部門都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精心籌劃,精準設計。生產技術科根據設備運行情況,主動與用戶單位溝通,合理安排作業計劃,精心組織生產;各級幹部緊盯現場,及時發現和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各分廠打破班組、工種界限,積極推行兼職作業,兼職作業人數已達164人。
“天氣熱點倒沒什麼,每當春秋的大修繁忙季節,我們經常是早起上班時孩子還在睡覺,晚上回來時孩子已經上床。因為這個,同事家人們還一度準備成立個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的專項小組呢。”檢修分廠主任工程師李硯巨打趣地說道。
時間倒退至7月裏的一個上午,中心技術比武如期舉行,員工們紛紛通過理論考試和實際操作,競技展示才能。相關負責人說,像這樣的技能比武,他們每年都會舉辦一到兩次。
今年以來,按照集團公司提出的提升服務意識工作要求,他們通過開展班組建設、技能比武、技術攻關、持續改進等工作,不斷提升員工的綜合素質。同時,他們還通過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將檢修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列為攻關項目,由工程技術人員和員工組隊攻關,讓員工在項目的攻關中學到新知識、新技能,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
變廢為寶
點 燃 創 新 激 情
在檢修中心,修舊利廢是一項日常工作,但這其中卻從不缺乏“檢修人”一貫創新的“品格”。
事實上,針對修舊利廢,檢修中心更注重的是“利廢”,並早已牢固樹立了“能省則省、能修則修,能更換不購買,能修複不棄用”的節約理念,無論是沉澱設備上的潤滑油,還是所拚接的餘料板材,全都能派上用場。
在檢修分廠車輛隊廠房內,技術員張宇向記者展示了他們近期的“得意之作”——輪緣埋弧焊接機。據了解,這台廢舊的埋弧焊接機原來僅限用於機車車輛軸領的堆焊,針對當前有大批量的轉向架輪對車輪磨損到限的實際,中心責成檢修分廠改造這台埋弧焊接機。
改造過程中,技術人員利用工餘時間對埋弧焊接機實施了一項“大手術”。“沒有圖紙,我們就上網查資料;沒有參照物和配件,我們就利用身邊一切能用的材料來自己動手製作,結果成功地將機械傳動減速機的減速裝置改為直流供電,利用變頻器進行操縱控製,並相繼改進了焊劑循環裝置,增加了監控視頻裝置及直接焊接車輪踏麵功能……”從張宇的語氣和眼神中,記者分明感受到了他樂此不疲的興致所在。
經過兩個多月的反複改造和試驗後,埋弧焊接機已重新“上陣”使用,不僅填補了集團公司車輪踏麵堆焊設備的空白,而且還自行解決了車輪踏麵磨損過限的問題。據測算,原來由人工堆焊一個車輪至少需要一周時間,經改造後的設備則每天可以完成兩個車輪踏麵的堆焊任務,每年可節省輪柄更換資金30餘萬元。
不僅如此,他們還將十三段取暖、洗浴鍋爐改為了太陽能供熱,每年可節燃煤近50噸;在自來水加壓泵上安裝了變頻器,每天停泵10小時,每月可減少用水達2000立方米、節電700度。
以點帶麵
發 揮 技 術 優 勢
當嚐到了降本的甜頭後,他們又進一步加大了檢修製作範圍,借以逐步提高員工的成本和創新意識。
在生產過程中,“檢修人”絕對是“找茬”高手。他們積極尋找問題,大膽突破,取得和推廣了一大批管理與科技的創新成果。
走進勞模創新工作室,各種專業競賽獎杯、獎狀和獲獎作品所烘托出的“比、爭、創”的濃厚學習氛圍撲麵而來。工作室由學習研討區、研發實驗區、成果展示區組成,四周牆上懸掛著“勞模風采”、“創新園地”、工作室簡介、組織機構、工作製度和研究課題等展板。員工們紛紛自豪地說,這裏就是檢修中心打造創新人才的“大本營”,也正是在這裏,大家的腦海裏迸發出一個個智慧的火花。
一直以來,東露天礦剝離生產所使用的蘇聯電鏟電控部分仍為最初的三繞阻式,每次維護這種電鏟,中心往往都要麵臨設備故障頻發、配件備品不足、檢修人員操作不便的難題。
難道這些固有的工作方式就不能改進嗎?“不能說沒有辦法,隻是大家一直都是按照這種方式進行檢修,幾十年過去了,幾乎沒有人想過要去改變這種方式。”電鏟隊電工組組長尉雙慶說。
可是,不改變不等於不能改變,解決生產問題的關鍵就在創新。電鏟隊電工組的組員們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開始琢磨著如何徹底改變這種既不方便,又不安全的檢修方式。經過與技術人員反複溝通,再經過大量的研究和試驗,方案逐步成型。但一係列新的問題隨之又突顯出來——供電結構形式不同,需要差異化的回轉測試方案;配備的繼電保護裝置型號繁多,他們研製的新試驗設備不匹配;安裝過程中的穿線工作量較大,需要五六名電鏟電工同時作業……
創新之路充滿曲折和挑戰,可他們並沒有輕言放棄。經過1個多月的不斷改良和試驗改進,終於完成了東露天礦304#、411#電鏟電控部分的電子調節式改造,不僅降低了故障率,而且還減少了備品儲備成本。
……
當創新的個性成為“檢修人”最大的魅力後,一顆顆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的“細胞”正慢慢集聚起來,儼然成為了企業這位“巨人”奔騰的熱忱和浩蕩的勇氣,且正以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姿態,勇敢而理智地麵對著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