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焊槍走天下——提高鐵路運輸效能有“高招”
鞋套、麵罩、皮手套……
隨著裁判員哨聲的響起,一個個全副武裝的大漢登上自己的一方舞台,盡情展示自己的“武藝”。
這是9月14日,在車輛段車輛車間,鐵運處電焊工技能比武活動開始的場景。
當天,參賽選手要站在兩米多高的腳手架上,在30分鍾內,利用焊槍從立、平、仰三個角度把或正方或長方形的鋼板密密實實的“縫”在鏽蝕漏煤的火車車皮上。
“縫補”火車?這也太神奇了吧?
其實,“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句話放到我們車輛維修師傅身上真的是再貼切不過了。
一輛自備車的造價在30多萬元,兗礦集團礦區鐵路現在擁有396台自備車,按照出廠類別不同,一般5到8年返回生產廠家進行一次大修。
而如果日常車體側牆、頂棚、車門、輪對等部位出現了鏽蝕、脹幫、變形、損毀等問題,都要依靠車輛段的職工進行自主維修。
有效的維修可以使自備車的使用壽命延長3到5年,其中節省下來的返廠維修、新車購置等費用更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於是,鐵運處車務段的職工師傅們,都練就了一手過硬的“縫補”功。
其實,鐵路運量多少受外界製約因素較多,依靠自身增收創效的渠道很少。
麵對近年來煤炭外運量降低的實際,如何最大限度的增加內部運量,怎樣利用有限資源提高鐵路運輸效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今年下半年隨著濟三煤礦外來煤碼頭轉運工程的開通,電煤運量增加,也加大了對自備車數量的需求。
如此看來,把工作重點從國鐵路車轉移到自備車上,並且不斷加大對自備車的維護、維修、調度和管理力度,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山東省煤礦企業首家自營鐵路,鐵運處積極協調運輸生產各個環節,根據運輸任務的急緩輕重合理安排各裝卸車站運輸情況,將自備車優先調度使用,加快車輛周轉,挖掘運輸潛力。
“現在我們的運量有一半靠自備車在支撐,這幾列車就是馬上要發往鄒縣電廠方向的。鐵運處”運輸科副科長李衛國向我們介紹到。
礦區鐵路現有自備車396輛,正常運行的有7大列301輛。想要順利完成大量的內部運輸任務,車輛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如何保證車輛安全、高效運行?
檢修,是重中之重。
負責自備輛列檢、維修的自備車車間主任吳群明顯感到自備車檢修量越來越大了。除去正常的廠修、段修外,必須保證車輛有效利用率在90%以上,自備車維修這個過去比較“清閑”的崗位,加班搶修成了“家常便飯”。
吳群告訴我們,特別是在冬春交替的時節,車體的材料脆性強,車輛故障易發,加上煤炭自身含硫腐蝕,破損車頻率也較平時高,裝車運輸安全壓力大,對檢修工作的質量要求也更高。
“現在自備車周轉利用率增加了3到4倍,7月份電廠站最多一天周轉就達到12列516輛,每周平均都要定檢和維修車輛50台左右,我們必須得想方設法提高工效,提高職工維修技術,隻有這樣,才能保證車輛處於隨時能用的狀態。” 鐵運處車輛段段長吳偉說。
為此,他們利用技術比武、職工培訓、班前培訓等多種形式,不斷加大車輛檢修人員和各車站貨運員、檢車人員的車輛操作培訓力度,實現了作業程序化、標準化和係統化,使卸裝車作業更加科學、合理,最大限度的加大對車輛的保護。
在“節約就是創效、挖潛就是增收”意識深入每名幹部職工內心深處的今天,大家都明白保護自備車皮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家產”。
車輛車間的職工常常為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雖然不管春夏秋冬,每天都得套上油跡斑斑的工作服;不論嚴寒酷暑,隻能守在那一平方大小的腳手架上,但是隻要想到一輛輛經過自己修補、整形、噴漆後的車輛在礦區鐵路的各條站線上熠熠發光的奔馳著,他們心裏就由衷地感到自豪,因為那一列列“烏金”,一節節車皮承載了兗礦人太多太多的希望、太多太多的期待。
“一把焊槍走天下”,他們是真漢子!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