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楠:家風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矩不成方圓”。每個家庭都有自己淳樸的家規、家訓,但不一定是成文的規定,它們大多是祖輩世代流傳下來的精神傳承,是長輩在社會生活中體悟出來的處世之道。一句發自肺腑的教誨、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一段念念不忘的記憶,都有可能成為家風。在漫長的歲月中,我悄無聲息的接受著“和為貴、孝為先、勤為寶、儉為德”等優良家風的洗禮,為我的人生方向點亮了一座座燈塔,為我立身處世、持家治業鋪墊了一塊塊基石。
我出生在80年代末的一個小家庭,在我孩童的記憶中,家裏比較窮,父母過日子很節儉。比如用電,包括電燈在內的任何電器,隻要不用,母親就會立刻關掉;比如用水,家裏常備有幾個大盆,雨水常常彙入其中,隨後會用來洗衣服、涮拖把,洗臉水也常常用來洗腳和衝廁所,每當抄水表的師傅“例行檢查”,都會懷疑我們在水表上動了手腳;吃飯時,我腦海裏總會回蕩起“...粒粒皆辛苦...”的思緒,所以每一粒飯菜,都會吃幹淨;還有穿衣、出行和一切能夠節省的開支,都竭盡全力從簡。父母常說:“衣食住行,不必風光,得體就可以”。話語雖樸實,但深深地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社會是一個大家庭,在親戚、鄰裏和朋友關係上,母親充當著主要角色,時常送上一些自製小食品,和街坊鄰居聊聊家常,遇有困難的主動伸出援手,和親戚朋友發生矛盾了,做出讓步,吃點虧,不占小便宜。母親將我們家後方的穩定維護的井井有條,保證了前方戰場的父親能安心工作。
要說孝,那父親則當仁不讓。父親是家裏的老大,由於祖父身體不太好,時常舊疾複發,不管多忙,父親總是第一個探望,精心伺候,既出錢又出力,對於一些家庭小問題,也是百般忍讓,既盡到了一個兒子的孝道,又發揮了一個父親、一個兄長的表率作用。
我自幼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看著父母起早貪黑的工作,勤儉節約的經營著這個家庭,也培養出了類似的“模仿能力”。每當飯後,我會主動掃地、洗碗、擦桌子;臨睡前,我會把家裏的地都拖一遍;在院子裏,我不會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席地而坐,生怕衣服髒了媽媽要洗;我會總穿表哥們穿剩下的衣服;在學校裏,我會撿起同學丟棄的小橡皮、爛筆頭;放學路上,我會隨手將路邊的樹枝帶回家燒火;愛護環境,從不亂扔垃圾。久而久之,我成了街坊鄰裏口中的“乖娃娃”。
“勿以善小而不為”。正是這些無足輕重的個人習慣,給我平凡的人生增添了許多光彩。
在學生時代,我常常被列為衛生委員、舍長的代表,雖然總是義務幹活,但每當看到一塵不染的教室和宿舍,心裏總是美滋滋的,毫無疑問,學期末的榮譽稱號非我莫屬。出於對我的信任,有時同學也會讓我保管他們的生活費,小組織有時會讓我管理公款,從另一個角度講,鍛煉了我的管理能力,塑造了我的人品。
轉眼,我走入社會,踏上了工作崗位。主動打掃衛生、來客端茶倒水、辦公紙雙麵利用、及時關閉電器電源等,這些不由自主的舉動,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和個人形象,節約了項目成本,雖然不多,但力所能及;有時,我還會撿拾一些廢舊物品,製作一些實用性強的工藝品,變廢為寶,發揮最大的效用;不背後議論他人、不傳播不良信息、以大局為重,也使得家風得以廣泛延伸,受到了領導的認可,也因此得到了一些美譽。
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歲月雕琢出了父母斑駁的容顏,可他們還是一如既往的踐行著勤儉持家的家風,家裏的電動車修了再修,30年的老房子翻新再翻新,用水用電依然節儉,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者家庭美德。我也依然不忘初心,保持著良好秉性,穿衣不講品牌,得體舒適為上;吃飯不講排場,吃飽吃好為宜;住宿不論大小,簡單經濟為好;出行不比闊氣,安全便捷就好。點點滴滴的積累,使我漸漸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績,得到了大家的讚揚,給未來人生發展鋪平了道路。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但如果大家都能這樣想、這樣做,個人品德會不斷提高,單位效益會持續增加,企業形象和聲譽會揚名內外,國家社會會快速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會全麵提高。如果可以,我願繼續在家庭、單位和社會中,做一隻踐行良好家風的“小蜜蜂”,為早日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