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治國:《槍王之王》,似曾相識的回歸
《槍王之王》結尾時銀幕上閃出一行“紀念張國榮2000”,讓很多不太熟悉香港槍戰電影的觀眾有些摸不著頭腦:槍火和張國榮能有什麼淵源?爾冬升執導的《槍王之王》上映一周以3800萬元票房領跑暑期檔。吳彥祖和古天樂扮演的劇中人,是實彈射擊比賽場上和一起劫案中智慧交鋒的對手。他們比賽時用的高精度手槍,正是2000年爾冬升監製的《槍王》中張國榮手上的搶眼道具。從《槍王》到《槍王之王》,爾冬升用10年完成了回歸。隻是,習慣商業節奏的電影語言,和杜琪峰用“犯罪”做切口觀察社會的電影文化,似乎漸行漸遠。回歸顯得陌生——片名中的致敬引用,片尾的“紀念張國榮”,更多的隻是一份儀式感。
曾經,槍火和愛情對於爾冬升的電影,都隻是啤酒上的泡沫——誘惑你品嚐卻不是品味的重點,而重點則永遠在泡沫之下,很難將他的電影單純地劃為某種類型片。爾冬升編劇導演的《新不了情》和《旺角黑夜》,前後時隔11屆,雙雙拿下香港電影編劇導演金像獎。他鏡頭裏的人物,幾乎個個在掙紮,都有“不能說的秘密”。他們可以是《門徒》中有錢不敢花、有家不能回的逃犯,可以是離家後才知道生活還有柴米油鹽的《早熟》中的富二代,也可以是《竊聽風雲》裏滑向犯罪的“執法者”。被譽為“社會案例的影像化切片”的爾冬升式電影,以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解讀社會各色階層的生活,挑出他們介於黑白之間的細節編輯成故事,那些“被典型”和“被形象”化了的人和事,演繹出一幕幕城市中獵手和獵物之間的寓言。
《槍王之王》中的人物也一如既往,在賽場上輸給對手的警察,還有那個學心理學懂經濟學、卻永遠提心吊膽的經理人。他們之間的對壘,有點惺惺相惜有點無奈,拉出來一大片灰色地帶。為了讓電影語育更現代,《槍王之王》引入美劇流行的“犯罪心理03manbetx 法”探案,加入大量重建和模擬犯罪的橋段。不過,令“啤酒泡沫”更鮮亮的新元素,卻在特技的包裝下有幾分不倫不類。老槍王模擬犯罪心理的一段,最終呈現出的感覺類似神怪題材的“催眠”;雙胞胎哥哥假扮死去弟弟,嚇唬嫌疑人的橋段,讓劇情滑出了現實題材的軌道;罪犯在腦中幻想如何衝出警察包圍的橋段,也借用了角色扮演類遊戲的純商業表達。誘人的“泡沫”搶了“啤酒”的風頭——“社會案例的影像化切片”以往邏輯嚴密的說服力,迷失在商業化的“新鮮表達”之中。想重溫《旺角黑夜》、《竊聽風暴》,甚至期待有所超越的觀眾,很可能會失望。應該說,《槍王之王》並不能在故事上勝過爾冬升此前借槍火說社會的“切片作品”,他花費10年完成的回歸,還隻是停留在標題和道具層麵,以往熟悉的感覺已經退居為商業電影中的一條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