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眼睛”閃閃亮——記全國煤炭工業生產一線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康新亮
地質測量工作被喻為煤礦工作的“眼睛”。西山煤電集團地質處地質災害防治科副科長康新亮潛心研究西山煤田地表移動變形規律,他撰寫的《厚鬆散層傾斜煤層開采地表沉陷規律研究》獲得2016年第十屆全國煤炭工業生產一線技術創新優秀論文;此外,他還被評為“全國煤炭工業生產一線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據了解,今年全省獲此殊榮的隻有兩人。
2009年, 康新亮從中國礦業大學碩士畢業,先後在地質處物探院和官地礦從事礦區地麵、井下物探以及地質和測量工作,2015年起到地質處工作。由於煤礦所處地質環境不同,上覆地層的岩性、厚度因地而異,造成礦山開采煤層、開采規模、開采方式各不相同,目前集團公司煤炭開采已處於下組煤,要對下組煤地表移動變形進行長期觀測研究,為煤炭開采提供數據依據,預防地質災害發生。地質處副處長郝存孝告訴記者,地質測量工作一半以上時間在野外采集數據,另一半時間是數據的03manbetx 、計算、繪圖、總結,所以一個測量工作者需要三方麵素質,一要技術高超,二要心細,三要吃苦。
常聽人說地質工作者“遠看像逃荒要飯的,近看是地質勘探的”,記者跟隨康新亮在山裏采集數據時,看到他和同事在大山裏扛著觀測設備爬上爬下,才真正感受到了地質勘探工作的辛苦和不易。為了摸清煤礦重複踩動對地表造成的影響和破壞規律,他們建立了岩移觀測站,每一個觀測點的坐標和井下工作麵的坐標是固定對應的,布置觀測線時為了達到一定的精準度,不管測點是在山坡上,還是山溝裏,都必須到相應測點去測量。
康新亮告訴記者,分組采集觀測數據時間很緊張,必須要把54個對應點的數據在一天內全部采集完整。他們要通過對測點固定的間距和密度的觀測,測出整個觀測線並算出它上麵的坐標,來擬合整個線的下沉或者是變形的曲線,然後再通過這兩個有代表性的曲線,擬合整個工作麵地表下沉的盆地。當記者對測點的準確性表示疑問時,康新亮說:“對應測點通過GPS可以測到測點的空間三維坐標,井下三違空間坐標也是根據地麵控製點送下去的,也非常準確,兩個點的誤差一般在厘米級。”
在記者看來,采集數據是一件枯燥、辛苦、危險的事情,工作一天下來,記者跟著康新亮他們一起鑽溝爬坡,穿林涉水,身上滿是塵土,鞋上淨是泥濘,體力早已跟不上,康新亮和同事也早已是灰頭土臉,但他們扛著沉重的設備,依然身手矯健向山上的觀測點走,不一會就把記者甩在了後麵,可見這對他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采集完觀測數據,還要對數據進行整理03manbetx ,這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大工程。康新亮說:“結算的時候數據量就比較大了,結算相對的傾斜值、曲力變化值、水平位移、水平移動值,每次結算上千組數據,03manbetx 起來相當複雜。”
幾個點,幾條線,一張看似簡單的煤層開采地表沉陷圖,凝聚了多少心血,但想到它對煤礦安全開采和地質災害預防發揮的重大作用,也讓人感到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