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組織要發揮好文化的引導作用
工會組織要發揮好文化的引導作用
趙中剛 白曉光 李東
工會組織作為聯係職工群眾的橋梁和扭帶,要在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發揮好文化的引導作用。工會組織要引導職工正確理解:“金錢有誘惑力,事業有凝聚力,競爭產生壓力,文化形成親和力”。壓力預示著兩種可能的結果:一是產生動力,二是可能把人壓垮。壓力如果產生的是動力,那麼就能使凝聚力上升到一個層次;壓力如果把人壓垮,那麼凝聚力就會消失。所以,企業文化要求的就是要形成一種文化力,文化的親和力作用不僅能夠幫助每個人在事業的不同層麵上都找到自己準確的定位和感覺,而且能夠幫助大家在金錢利益和競爭中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
重視企業文化導向作用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理念,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 企業長期形成而被員工和社會普遍認可的企業環境、意識、品牌等,信奉和倡導並在現實中真正實行的價值的理念,是一種良好的群體意識,對員工的凝聚力等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著名策劃人王誌剛有一句名言:“名牌的背後是文化——文化承載量越大的項目,其效益釋放量越大,效益的增長不是算術級數,也不是幾何級數,而是原子裂變級數。” 企業可以製定很多有形的製度,但是這些製度終有它的邊界,而且這些製度有時反映出來的是僵化、保守,所以企業文化建設特別需要一個“指南針”。 在沒有路的情況下、在沒有紅頭文件的時候,通過這個“指南針”,告訴員工怎麼做事、怎麼走!因為製度是顯性的文化,文化是隱性的製度;製度是一個硬的東西,文化是軟的東西;製度是有形的,文化是無形的;製度是有限的,而文化是無所不在;製度本來是物理的,而文化是精神的,但是兩者不一定對立。企業發展要有兩根支柱,一個就是治理結構,或者是叫做企業製度,看得見,另外一個是企業文化,無形的東西,這個無形資產需要一個“指南”,也就是說,方向決定企業發展之路能走多遠。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商人到阿拉伯,送給了當地的阿拉伯人兩袋大蒜。當時,阿拉伯人沒有吃過蒜,覺得這個商人非常好,給他們送來了美物,為了感謝,就回饋了兩袋金子。後來,又一個商人聽到這個事後,覺得阿拉伯人可能也沒有吃過大蔥,於是,就帶著兩袋大蔥來到了阿拉伯,結果,阿拉伯人也確實沒有吃過大蔥,覺得應該回饋些什麼,感覺到送黃金已不能表達他們的心意,於是,經過商量,把兩袋大蒜送給了這個商人。商人無語。這個事說明了什麼?同樣一件事,誰提前想到了、做到了,誰預料到了結局,誰能搶先一步,誰就是勝利者。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不是也需要這樣的一種指南嗎!一個成功的企業,必然有它卓越的企業文化。因為企業文化是企業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構建企業發展的和諧之本。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如何貫徹和諧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吸收企業的優秀文化成果,營造有時代特色和企業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是時代發展賦予的新任務。
企業文化的內涵
日趨發展的經濟時代,雖然大多數企業越來越重視企業文化,甚至將百倍的精力投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中,但很多企業還是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和弊端。比如注重形式,忽視其內涵。許多企業隻是從表麵和形式上模仿和學習,如熱衷於搞文藝活動、喊口號、統一服裝、統一標誌等等。然而,卻缺乏對和諧企業文化內涵的真正理解和內化,隻是照虎畫貓,生搬硬套,不切實際的跟風,從未想過建設企業文化對企業有什麼樣的益處?企業文化的實質是什麼?隻是把企業文化當做一種形式,而沒有真正理解它的內涵,更沒有理解不適合企業自身的文化對企業的影響,更不會想到建設和諧的企業文化,如果隻有表層的形式而未表現出內在的價值理念,這樣的企業文化是沒有意義的,也是難以持續的。
在企業管理過程中,一是“製度化”——即以製度、計劃、綱領、文件等約束之;二是“人文化”——即以自發一致的使命感,為大家的行為準則和精神追求。這兩種手法一剛一柔,從管理學上講,二者都不可或缺。但從組織發展的角度來看,後者確是更高的層次,故而難度係數大一些。企業文化使企業健康發展的基石。企業文化就是一個團隊在完成一項事業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由於企業文化具有靈魂、凝聚、約束、向導、激勵等幾方麵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就決定了企業文化就是一種以做大做強為基本內容的企業發展觀和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建設隻能緊緊圍繞這一中心,不斷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使企業健康、穩步地持續發展。這是加強企業文化建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根本所在,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惟一使命。企業文化是企業經營發展的品牌。品牌既是企業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企業的品牌之中。曾經有人說,中國的品牌是一流的產品、二流的包裝、三流的營銷、四流的服務。無論這句話有多少“水分”,但作為一名企業領導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品牌革命時代已經到來,品牌就是企業的生命。由此可見,搞企業文化建設不能離開品牌談文化,而要以品牌為載體彰顯企業文化,惟有品質的提升和品牌的力量才能帶來持久的輝煌。
企業文化要著眼調動人的潛能
將企業文化等同於企業精神,使企業文化脫離企業管理。有些人認為,企業文化就是要塑造企業精神,而與企業管理沒有多大關係。這種理解是很片麵的。也有人認為,企業文化就是以文化為手段,以管理為目的,這種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企業組織和事業性組織都屬於實體性組織,它們不同於教會的信念共同體,它們是依據生產經營狀況和一定的業績來進行評價的,精神因素對企業內部的凝聚力、企業生產效率及企業的發展固然重要,但這種影響不是單獨發揮作用的,它是滲透於企業的管理體製、激勵機製、經營策略之中,具有協同作用。所以要想讓企業文化建設成為和諧之本,必須要以提高職工素質和推動科技進步、知識創新為重點。必須加大對教育培訓的投入,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訓網絡,強化在職培訓,提高員工素質,開發和發揮每一名員工的潛能和創造力,這是企業迫在眉睫的工作。同時要加快科技進步,推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以高技術、高科技含量和持續創新,不斷增強企業競爭力,推動企業經濟增長。為此,必須繼續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增加科技投入,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並使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同時,要教育全體職工樹立創新意識,建立企業創新體係,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營造有利於知識、科技創新的文化氛圍和企業環境。
優秀企業文化必須在企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把企業當家,把崗位當命”要深入人心,並在潛移默化中變成大家的自覺行動。但是,作為一個煤炭企業,人員多、包袱重、資源枯竭、營業外支出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少,企業發展後勁不足。加上全國煤炭形勢嚴峻,煤價下跌,員工開資困難,這一切都影響著我們企業的發展。這就要求企業運行必須用企業文化來引領,把它當成判斷是非的基石和基礎,無論是在井下還是在地麵工作,要時刻上標準崗,幹標準活,按標準作業。要發揮企業文化的激勵功能,把員工團結起來、凝聚起來,激發員工的潛能,鼓舞員工的鬥誌,在企業激蕩起蓬勃向上的朝氣、奮發有為的銳氣、勇爭一流的豪氣,真正實現“人企合一,順勢而行”。企業文化是實施以人為管理理念的主要手段。企業隻有擁有具備一流素質的員工,才能創造出一流的產品。近幾年來,一些頗具遠見卓識的企業領導者都嚐試著從資本管理向“二本論”管理轉變,“二本論”管理即資本管理加人本管理。凡是人本企業都有它明顯的管理特征:一是在信任員工的基礎上激發員工的創造性和能動性;二是倡導員工進行有效學習,推動企業整體素質的提高;三是培養有利於員工與企業共同發展的價值觀。企業綜合素質不提高,就不可能創造出百年好品牌。企業界有人形象地把靠吹捧走紅的企業品牌比作“螃蟹”,意思是經不起市場和時間的考驗,一紅就死。所以企業品牌的培育過程必須是一個全麵提高企業整體素質的過程。不要做一紅就死的“螃蟹”。
讓企業文化成為和諧之本,必須將內容與形式有機融合。企業文化的管理模式在改革開放後被引入到我國的企業文化建設中,近兩年隨著中央提出建設和諧社會主義,隻有將“和諧”理念和價值觀內化後通過各種活動和形式表現出來,才是比較完整的和諧企業文化,如果隻有表層的形式而未表現出內在價值與理念,這樣的企業文化是沒有意義的,難以持續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動力,對企業的發展產生不了深遠的影響.企業文化是員工價值觀的體現。價值觀是關於價值的一定信念、傾向、主張和態度。說白了,價值觀就是人的追求。要什麼不要什麼、追求什麼反對什麼、喜歡什麼討厭什麼,都屬於價值觀的範疇。價值觀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靈魂。任何文化建設都是以某種價值觀的傾向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建設也不例外。經營思想的革新、企業綜合素質的提高都要以某種價值觀為指導把價值觀有效的引入到現代企業管理及企業的創新中來,使企業發展體現企業發展目標和員工的價值取向。
讓企業文化成為和諧之本,必須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在公司深化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從上到下都麵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比如思想不統一、製度不健全等等,要想順利地解決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我們在確立新觀念、出台新政策、推行新改革時,都需要破除傳統思想的束縛,需要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來統一幹部職工的思想和行動,從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促進和保證各項改革措施的順利實施。因此,隻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證企業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為企業文化建設提供支持和經驗,企業文化建設才有它的"市場",才能促進企業和諧發展。隨著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手段日益多樣化,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已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的需要,這就要求開展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在手段現代化、形式多樣化上下功夫,以提供良好的企業文化環境,為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發揮應有的作用。
總之,讓企業文化成為和諧之本,就要充分認識企業文化的重要性,結合自身實際,以和諧文化為核心,把握人的共性,尊重文化差異,營造人與環境的和諧,不斷摸索適合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企業文化建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