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祖波:在竹園裏,品竹
在竹園裏,品竹
因道路施工原因,近來上班的時候我也隻能繞些路走。於是在沿途西側約百米外的半山腰上,我發現了大片的竹園。這竹園遠遠望去,十分的蔥鬱濃密,氣勢壯觀。尤其在這萬物凋零,滿山枯葉的情景之下,竹園更加成為一處別樣之景。
雖然年終時段的崗位工作異常繁忙,可這些日子裏我確並沒忘記竹園,時常牽掛著它,心想等周末公休的時候,徹底的,細致的,到這片竹園走一走,探它個究竟。哪怕是什麼也不做,靜靜的在這竹園裏坐上一上午,那也是十分愉快的事。
今天終如願以償,我早早吃過飯,以步行方式,虔誠的抄近路,向牽掛已久的竹園走去。我穿河流,走荒草,爬山坡,行土路,跳溝渠,繞集市,一番奔走後,約二十分鍾時間,終於到達這片竹園。風吹來,竹林如波浪,左右搖擺,但卻晃動的極有秩序。竹葉也嘩嘩的響,似乎很是熱情。多情的我在想:是不是竹林也能理解我的心聲?竹子竟也走到了我的心裏?這一切莫非是在歡迎我的到來?嗬嗬,你們這些竹子啊,竹子,真的與我心有靈犀哩!我情不自禁的傻傻笑起來。
要知道愛竹之人,為何熱愛,其中滋味隻有自己體會的真切。愛竹的內在涵義,對其他者言,卻是無法探究到的。因為其他者站立的地方,關注的景物,擁有的情感,皆與愛竹之人毫不相幹,沒有一絲瓜葛,彼此壓根不是同一世界的人兒,所以這是兩廂情願的事。至於愛竹與不愛竹,也不必糾纏,雙方互相尊重即可。
眾所周知竹子的生長十分久遠,用途十分廣泛。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裏、甲骨文中、出土戰國編鍾內,就有竹的不同演變字;春秋戰國時期竹簡、竹屐、竹筐等廣泛應用政務及百姓生活中;竹子主要生長於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矮的竹子低矮如草,隻有一二十厘米高。而高的高過大樹,有的竹子高達四十多米;目前經過當代植物學家研究確認,竹子屬於禾本科,有一百五十屬,一千二百二十五種;當然竹子還有廣泛的藥用價值,已竹葉為例,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竹子味辛平,大寒,無毒,泡水飲之,治心煩、尿赤、口瘡、小便不利。
而於中國文化而言,竹子更被賦予了深深的文化含義,竹子早已成為人們道德品格的標尺,擔負起一種為人標準觀的比照。聊及於此,首先會想到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他畫的竹栩栩如生。畫的之所以生動,皆源於鄭板橋對竹子的喜愛,鄭板橋愛竹是因為他認為竹子百年長青,淩寒傲雪,本色依舊,追求不改。鄭板橋在《題墨竹圖》中真誠的寫道“細細的葉,疏疏的節,淩寒傲雪,雪壓不倒,風吹不折”他還賦詩直言道“舉世愛栽花,老夫隻栽竹。霜雪滿庭除,灑然照新綠”另外知悉中國文學史的,都知道“竹林七賢”這個稱呼,其言外之意就是以竹子之品讚揚七位著名文士作家的道德情操、文章品格;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學家蘇東坡,愛竹猶深,他將竹子上升到了雅致的境地,否則則是俗到極點。蘇東坡曾經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著名的京劇梅派大師梅蘭芳先生,也以竹之品表明己之節,日軍占領上海後,為了表達“寧可受辱被殺也不與日本人同流合汙”這一高尚的民族氣節,梅先生從此以後不再登台演出,並留了胡須。此外他還在自己的家中懸掛了一幅竹子為主題的醒目畫作。畫作上寫“傲骨迎風舞,虛懷抱竹堅”句子,表達自己的心聲。
是啊,多少年來,竹子總活在人們的心中,烙印在人們的情感處。大雪紛飛,落葉幹枯,樹木光禿,早已被嚴寒嚇破了膽,往昔萬紫千紅的美景全無蹤跡,敗逃隱匿多時。而竹子呢?一年又一年,從來都無所畏懼,不改本色,全身上下鬱鬱蔥蔥。昂首挺胸與寒風翩翩起舞,英勇頑強與冰雪歡快搏擊,信心滿滿與困苦微笑競賽。或許竹子在冰雪霜凍中也有苦痛,在凜冽寒風中受過創傷,但竹子從未言語過這些,從不計較過這些。憑借其膽量、其能力、其韌勁、其信心,最終還是挺胸抬頭,竹葉綠色清新,竹幹堅固筆直,壯觀依舊、本色如初,大展其彩。
試問:這些深刻的、讓人深思的道理,對芸芸眾生的我們又何嚐不是如此呢?一個人的人生並非全是大道坦途,天朗氣清,有的時候也會出現黑雲半天,甚至黑雲壓城。此刻我們也應該如竹子那樣,具有與苦難和挫折抵抗到底的頑強勇氣和十足信心,在風雨中搏擊、冬雪裏滾打;即使在風調雨順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牢記“憂勞以興國,逸豫以亡身”的警示,時刻保持奮鬥之心不止、吃苦精神不丟、飛奔腳步不停的應有狀態,在作風上、精神上、信仰上本色依舊,不改初衷,事繼續辦,苦繼續吃,委屈繼續償、心痛繼續忍,要知道不論何等功名富貴,不如意事常有事,這本是正常的。摔打成就人生、幸運倒黴總相依嘛!對不對?
最後真誠的祈願,這世間的人們千萬不要忘記了竹子,不要忘記了竹子背後的涵義。個人如竹,我們的國家也就如竹,民族複興的文化力量同樣也就強大了,民族複興的整個偉業進程自然也就加速了。竹文化的內涵,也是一種寶貴財富。
簡言之--人當如竹,精神當如竹,品格當如竹,請諸君一定謹記啊!
不知不覺中,太陽公公已經溜達到了天空正南方,準是時間不早了。好了,肚子有點咕咕叫了,我也該回家了。走出竹園沒幾步,我又轉過身子來,看了竹園幾眼,似乎很是暢快的感覺,向山下走去(作者:萬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