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礦工精神”融入員工思想
每當有人談起“礦工精神”時,許多人會不由自主地豎起拇指,對礦工大加讚賞。奉獻、敬業、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等詞彙,成為了形容“礦工精神”必不可少的代名詞。
近兩年,鐵路、電廠、公安係統等單位相繼多次組織員工、民警前往鬆藻公司各礦井、地麵單位,通過下井體驗、參觀地麵等形式,直觀地體驗、感受煤礦礦工的工作和生活。
井下一線、矸石山、洗衣房,煤倉……或親身體驗、感受礦山的工作環境、勞動條件,或傾聽煤礦數十年來,從無到有,從手工到機械化,從窮山僻壤到高樓林立,交通四通發達的發展曆史,所到之處,無不讓體驗者對“礦工精神”歎服不已,使之深受教育。
的確,煤礦大多地處偏僻山區,處在社會的邊緣,每當說起煤礦,許多人自然而然就會把髒、累、苦、險與礦工的形象聯係在一起,加之安全得不到完全保障,社會地位得不到大眾的認可。特別是近年來,煤炭市場遭遇嚴寒,“留人難、招人更難”形象地折射出礦工隊伍青黃不接的事實。
“礦工精神”似乎也隨之百念灰冷,鮮有人提及。但不可否認的是,煤炭作為主要的能源地位,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正是成千上萬的礦工在地心深處辛勤勞作,以特有的敬業和獻身精神,揮灑著青春、汗水和心血譜寫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礦工精神”。
對於這些單位來說,煤礦地處偏遠、工作環境惡劣,工資待遇相對較低,當前煤炭行業形勢艱難,前途未卜,但為了企業的發展,礦工以特有的奉獻精神、敬業精神、犧牲精神,在各自的崗位上默默堅守和付出。
“礦工精神”是礦工用智慧和心血凝結而成的寶貴財富,是礦工代代相傳的精神食糧。在“礦工精神”成為了他人學習榜樣時,作為任何一名煤礦員工,更應該將此融入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依靠自己的雙手勤奮工作,為家庭、企業、國家的發展貢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加大安全投入、改善生產條件、加強科技進步,如今煤礦早已今非昔比,礦工的形象也有了較大提升。近年來,鬆藻公司、各二級單位通過走訪、調查等手段,沉下身子,傾聽基層員工心聲,了解他們的疾苦和困難,大力開展困難幫扶、慰問等活動,並出資修建了大量的民生工程,提升了員工生活、工作質量,員工的“幸福感”得到增強,企業的關懷、關愛得到了彰顯。
不僅如此,企業還應及時把“礦工精神”融入到員工的素質教育中,切記避免口號式、課本式的宣教。通過“礦工精神”大討論、各式各樣主題教育等活動,與身邊先進人物直麵交流、暢談,讓員工充分認識到“礦工精神”的深刻內涵,融入員工的思想,從而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礦工精神”在煤礦根深蒂固,後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