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佩希:臘梅香中憶臘八
從前日起便開始降溫,午餐時同事說:晚上還會降5至7度。我大聲說好。她們詫異的看著我,我說,這才是冬天啊!
我怕冷,卻喜歡在冷風中裹緊圍巾疾步前行的感覺,那種匆匆,那種奔忙,覺得人生分分鍾都充滿了力量和希望。飯後散步時朋友說,今天臘八節喲。嗬,今天都臘八了呀?是呀,就要過年了,你以為呢。朋友打趣道。臘八,臘八,有多少年沒有真正過了臘八節了啊。突然想起午餐時餐桌上今年冬天第一次出現的臘肉,不是同事帶來給大家打牙祭的,而是食堂的大姐記得過節買來應景吃的。臘八節的臘肉,是真香啊……
世上的香氣很多,我愛臘梅的清香,可是終究清冷,香氣中帶著讓人為之一顫的清冽,隻可嗅,卻親近不得——太過清高,簡直不食人間煙火。相比較而言,我愛聞做菜的菜香,而菜香中煮臘肉香腸的味道,真是充滿了家和溫馨的味道。於是,在臘梅散開的小區,我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到了若幹年前,在農村讀小學時度過的一個個臘八節。
我所在的農村是南部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溝,那裏沒有工業,農業也不算發達,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歇。除了種地種田,家裏的副業便是養上一兩頭豬或養點雞鴨。冬至過後,殺豬聲此起彼伏。不多日,家家閣樓的掛杆上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臘肉、排骨、香腸等臘貨。不到過年或來了重要的客人,這些東西是輕易不會吃的——大人常說:還沒過年呢,現在吃了,二天吃啥?其實大人說的都是實情,農村不比城鎮,天天都有豬肉賣,尤其到了第二年的農忙季節,小豬還未長成,農活忙,想買肉是很難的。而家裏還要應付大半年的人來客往、春播秋收的夥食安排,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飲,節儉才是惟一的辦法。象我們這樣饞嘴的小孩,常常站在自家的掛肉杆下望肉興歎,有時從左到右的數下臘肉的塊數,香腸的節數,數完了,覺得還是多大的一個數字,但暗暗的滿足了——嗯,好吧,留著過年吃。
但是臘八節的到來卻是個美麗的意外。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節,中國漢族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嶽飛的一種節日食俗。據《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鬆子及白糖、紅糖、葡萄,以作點染。其意義一是慶祝豐收,二是合聚萬物、調和生靈之意。但我們農村的人沒那麼多講究,隻知道這是一個節日,可以打牙祭的節日。大人們會提前一天把各種臘貨都切上一點,自產自銷的各種豆子也抓上一點用水浸泡。第二天十點過,家家便生火熬製臘八粥,中午時分,濃鬱的白色香氣便在黑瓦房頂上飄蕩。
今日放學的我們,不再象以往那樣總在路上嬉戲遊蕩。從昨日親眼見到媽媽爬上凳子去割臘肉的那一刻時,小孩子便進入了過年的開心模式,連平時覺得異常乏味的數學今日也順眼了許多,平時對我們嚴厲的老師今日似乎也和藹了許多。總之,天是藍的,花是美的,鳥兒是歌唱的,生活是美好的——臘八粥,也必須是香噴噴的!
是的,必須香噴噴,它也從沒有哪一年讓我們失望過!飽餐後的孩子們總是急不可待的又上學去,隻是兜裏多了些東西。是什麼呢?秋玉同學揣的是幹胡豆,小翠同學是炒花生,小芳同學是炒豌豆,一時間,你嚐著我家的胡豆,我誇著你家的花生,上課前夕的這個小小聚會,簡直是孩子們的美食會,實在妙不可言。與其說,我懷念的是臘八粥,倒不如說我懷念的是那一段物質貧乏,但精神快樂指數爆表的時光。
盡管時過境遷,可我仍然依稀記得那群紮著小辮的姑娘們在學校的操場上、在過道上跳皮筋的歡快的身影。因為想念和懷念,去年冬天回老家後我專門去了闊別多年的小學。小學早已破敗,僅有的兩間教室一間鐵鎖把門,一間成了鄉人供神燈的地方。想當初,這學校可是我們兩個班的孩子從自家帶來錘子,到處拾瓦片,石塊敲碎後幫忙修起來的,真是流年似水,歲月匆匆啊!聽說已有八年不招生了,這是農村年輕勞動力進城務工帶來的必然結果。學校四周林木參天,曾經眼中的大池塘、大花園、大操場今日看來是如此之小,小得讓人嗤鼻。遙望四周,我還能看到多年前的自己在池塘邊洗小統靴,在操場上跳遠,在過道上跳房子,啊,我那美好而快樂的歲月啊,多象一首充滿童真童趣的歌謠,六年來,一直在山間瞭亮的回蕩。
隻是,曾和我們一同成長的小樹早已成了參天之材,我呢?望著熟悉不過的校園,我又情何以堪呢?老家的院子也破敗了,我從前住的屋子早已夷為平地,婆婆爺爺曾經的屋子早也殘垣敗壁,搖搖欲墜。曾經那個雞飛狗叫、人聲喧囂的院子啊,再也找不到回不去了。
我懷念臘八,大約真正懷念的是13年的鄉音、鄉俗、鄉情吧,以及那段再也回不去的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