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狗万manbet官网 !

馬關鎖:改不了的是鄉音

作者:馬關鎖 2017-01-12 10:48 來源:狗万manbet官网

改不了的是鄉音

記得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長滿胡子的鄉音喲,一聲聲把我呼喊,呼喊我那塵封的乳名,一下子把我喊回了童年。哦,鄉音無改鬢毛衰,猶記鄰家桃兒甜。大半生的風風雨雨喲,鄉音伴美酒,醉在故園。抖落塵土的鄉音喲,一聲聲透著新鮮,新鮮我這模糊的雙眼,喜看那家鄉嶄新的容顏。哦,鄉音不改舊時濃,月上新樓話變遷。大半生的魂牽夢繞喲,鄉音伴美酒,醉在夢圓。啊,鄉音鄉音,鄉音是情,路有多遠,情有多遠;啊,鄉音鄉音,鄉音是線,不論你飛得多高,都會把你緊緊相牽。”

有一種語言叫人聽了倍感親切,有一種方言讓人聽了格外坦蕩,有一種聲調讓人灰心時鼓起鬥誌,悲憤中看到喜悅,絕望中升起希望,那就是鄉音!鄉音是家鄉祖輩們曆經歲月耕耘和生活陶冶發出來的心聲,是一方水土曆史文化的產物和居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可以說,每一種鄉音都是一道靚麗風景。浸透著純樸、憨厚,洋溢著熱情、親切,聲聲熟悉,句句樸實,鄉音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溶合了濃濃的鄉情。

人的一生中,有許多東西是不易改掉的。常言說的好,“離鄉離土不離音,改名改字不改姓。”鄉音就像胎記一般,烙在每個人的身上,改不了,丟不掉,洗不去。鄉音是家鄉人溝通的紐帶。對於流寓他鄉的遊子,淳樸的鄉音是一泓溫爽宜人的清泉,柔軟地滋潤著心田;又是一把連心鎖,無論你的故鄉在哪裏,也無論你的足跡落在哪裏,就像一根扯不斷的絲線,緊緊地牽著你,走得愈遠,牽得愈緊。“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一首唐朝詩人賀知章的絕句隻有二十八個字,樸實無華,毫不雕琢,都是家常話,反複咀嚼,耐人尋味,既抒發了久客傷老之情,又充滿久別回鄉的親切感,曾撩撥多少代離鄉遊子的思鄉情。

我的家鄉堯都區河底鄉,南鄰鄉寧,北接蒲縣,西與吉縣隔山相望,生於斯長於斯,從小浸潤著鄉音長大,我對朝夕相伴的鄉音習以為常,待如淡水,在生活中從沒有用心體會過,善待過。比如把蹲下叫“疙糾哈”,別哭了叫“別嚎啦”,找不見叫“尋(欣)不戳” ,看不見叫“瞄(毛)不戳”,挺好叫“不歪”,大叫“唾”,命叫“滅” ,玩叫“耍(讀作“伐”),來回叫“雷回”,厲害叫“突念”,爺爺叫“牙”,奶奶叫“虐”,小孩叫“狗”,累了叫“乖啦”,肚子叫“兔子”,樹叫“菠子”,臉叫“眉眼”(音讀作“迷念”),麻雀叫“須娃兒”,杏叫“賀兒”,上叫“朔”,下叫“哈” ,靠叫“倚(qi奇)”,窗戶叫“戳子”,西紅柿叫“洋柿子”,牆叫“瘸que”,你就事多叫“你就歌歌子多”,火柴叫“洋火”或“去燈兒”,人去世了叫“人沒啦”,今天叫“機嘛個” ,廁所叫“茅子”,牲口叫“頭股”。一度我曾膚淺地認為。家鄉的方言是山裏人的土話,是封閉落後的代名詞。 直到幾年前,讀了喬忠延的一篇名為《破譯堯都土話》的文章,才使我對鄉音有了較深切的感動。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發現與吉縣方言的嫵媚婉轉、蒲縣方言的渾厚端重、鄉寧方言的抑揚頓挫、富於變化相較,以兼收並蓄胸懷融合了幾方語言智慧的河底方言更趨於平淡中和,深得儒家文化“和諧”之精髓。

方言被喚成土話。土話自然是土裏土氣的話。然而,家鄉土話裏,卻常常參雜著一些讓城裏人口也稱羨不已的文雅詞,居舍(sha廈)就是個例子。居舍是居住的屋舍,聽起來比房屋、屋子、房子都雅氣。也有把居舍喚成居廈的。廈還是房子,屋子,一個意思。 居舍這說法,像長高的綠樹,還會分枝長杈。女娃長大,要嫁人。咱村裏人說要改了。改,改啥?意思挺多的。改變環境,由自家,到人家,人家成了自家,自家倒成了人家。改變身分,由姑娘成了媳婦,再變,還會由女兒變成媽媽。這改,也改得意味深長。要是不幸男人歿了,女人要再改,那改就成了後改。改了的女人居舍成了兩麵:婆舍、娘舍。婆舍,是男人家裏,頂頭上司是婆婆。娘舍,是原來的自家,那裏有最疼愛自家的親娘。 最普通不過的話兒,最普通不過的房子。沒想到,要寫出來還真有點雅氣。根據資料顯示,備受古今詞人騷客推崇的《平水韻》就出自堯都平陽,由於地理和曆史等諸多方麵的原因,家鄉方言至今還較多地保留了古漢語詞彙,說家鄉方言是研究古漢語的“活化石”,當為公允之詞。比如:兩人一起走叫“廝跟上”;家裏窮困叫“家寒”,誰叫“孰”,去年叫“年逝個”,昨天叫“夜來隔”,土坯叫“胡屜”,行家叫“和合”,生手叫“離巴”,家叫“居廈”,小筐子叫”“籃子”,中筐子叫“龍子”,大筐子叫“攬草”,風騷的女人叫“姚婆”,把太陽喚做“堯窩”,說人溫和、善良叫“綿善”等等。衣服髒了怎麼說? 父老鄉親會說,漕了。漕了就要洗,洗了就幹淨了,幹淨了就不漕了。後來,這個“漕”字使用範圍被擴大,大到了人的內心天地。某人心眼不好,良心壞了,家鄉人會說:那人心眼挺漕! 或者說,那是個漕心眼。想想也對。如果說衣服髒了是漕,那漕心眼不就是髒心眼麼? 本來,這個“漕字”和“曹”字不同。可是在家鄉人的嘴裏,說著說著就一鍋熬了:那人的心眼比曹操還漕。聽聽:把曹操也給牽連進來了。想想曹操也挺冤枉,無緣無故牽連人家老曹幹啥也?其實也不冤枉。曹操寫了那麼多好詞好句,家鄉人都沒記住,卻隻記住了他的那句名言:“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這人的心眼不是夠漕了嗎? 這樣一來,曹操自然也就成了家鄉人心目中“漕心眼”的代表。

家鄉人把拿叫“荷”(讀hě上聲,是承擔、搬動的意思,也引申為一般的“拿”、“攜帶”。“荷不動”,就是拿不動,在家鄉是非常普遍的口頭語。這個用法也很古老,漢朝張衡《東京賦》有“荷天下之重任”句。“咥”(讀die,陽平)在河底是一個土的不能再土的方言,寫下來卻是一個古的不能再古的字眼。咥,吃的意思,但不是一般的吃,是指老虎、狼等猛獸的咬嚼,就是狼吞虎咽似地大快朵頤。家鄉方言中好用語助詞“圪”,如圪瞅,略微看一看;圪擠:①閉住眼睛,②在人群裏硬擠;圪糾:蹲;圪離:撓別人癢處,使其發笑。圪夾:夾;圪撓:撓。圪尥:蹺(起)。最有趣的是,河底人將“福”文化發揮到了極致。比如把瞌睡叫“瞌福”,把睡覺叫“福掉”,把紅薯叫“洪福”,把讀書叫“念福”,把喝水叫“喝福”,把糜黍叫“糜福”,把叔叔叫“福福”,等等。極古老的文言詞彙與極粗俗的家鄉土話的完美融合,使河底方言顯得豐富優雅,極具韻味。下麵,本文試從家鄉方言中挑選幾例做以說明:

揞an,《廣韻》:“揞,手覆也。覆亦藏也。”揞,臨汾方言中是捂住藏住的意思。如“這事先揞住,先別聲張,以後再說。”另外,因為“揞”原是一種抽象的動作,本地方言中,語義擴展,泛指幹活、做事等動作,仿佛普通話中的“弄”`“搞”等詞。大部分及物動詞所表示的動作,都可以叫“揞”。如:“這個螺絲鬆了,你給咱揞一下。”“等我把這個揞完咱就走。”“什麼都揞好了,放心吧。”

暗暗藏藏

暗,《中華大字典》:“深也。”暗暗,幽深貌。《漢書`。楊雄轉》:“稍暗暗而靚深。”臨汾方言,“暗暗”專指隱藏的嚴密程度。如“把東西藏得暗暗的,別讓人知道。”小孩兒遊戲捉迷藏,本地人叫“藏藏暗暗cuo cuo an an哩。”“藏”:匿也,深也。《韓詩外傳》:“安知其奧藏之所在。”本地方言中,“藏”字也有兩讀兩解,一音cuo,(cang的變音) 作動詞,即藏匿的意思。如前述“藏藏暗暗”;一音zan(zang的變音),作形容詞用,如“暗藏”,(幽深,隱蔽,不易被發現或被泄露的意思。)“那兒暗藏得多哩,誰也尋不著。”

擘bai《說文》:“撝也。撝,列也。”段注:“今俗語謂列之曰擘開。”本地方言,“擘”,或音be,如“擘上半快饃。”“一擘兩半,一人一半。”擘今作掰。

脖項

脖項bo xiang,又音bo hang. 即頸部。《古今小說》第三十三卷:“兩個媒人拜謝了出來,到張公家,見大伯伸著脖項,一似望風宿鵝。”本地方言,將“脖項”倒過來讀作“項脖”(he po).

不剌

不剌,《詩詞曲語詞彙釋》《五劇箋疑》雲:“不剌,北方語助詞,不音輔,剌音辣。如怕人雲怕人不剌的,唬人叫唬人不剌的。”蓋為襯墊語詞之用,無意義可言。《西廂記》一本一折:“顛不剌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寵兒罕曾見。”本地方言中,這個詞的讀音和用法都比較複雜。一曰fula,如“淡不剌氣的。”“白不剌塔的。”二曰”hula,是fula 的變音,如“怕人不剌的”三曰buci,蓋“不”讀本音;剌與刺形似,誤以剌為刺,故讀buci .如“白不刺刺刺的。”“白不刺舍舍的”。

不番

不番,《中華大字典》:不,無也。番,數也。今語猶以一次為一番。可見“不”當無講,“番”是回、次的意思。不番,即無回數。元李進取雜劇《神龍殿欒巴噀酒》:“鉤不著,拽不番。”本地方言:“今年棉花開得太繁了,摘都摘不番。”“豆子撒下一灘,拾都拾不番。”即摘的沒遍數,拾的沒回數。含有忙不過來的意思。

不相幹

相幹:互相連係或牽涉。“不相幹”即沒關係,引伸義不要緊。《紅樓夢》第三十八回:“老祖宗隻管邁大步走,不相幹,這竹子橋規矩是硌吱的。”本地方言:“隻蹭了點皮,不相幹。”又如:問:“你爸的病好了嗎?”答:“不相幹了。”這幾個”不相幹”都是沒關係的意思,即所說的那幾種情況與危險、傷痛、病危都聯係不上,沒關係,這就叫“不相幹”.

差乎

差cha,不相值,不相同。“差乎”,差一點,現書麵語多作“幾乎”。本地方言“差”音qia,多用於驚歎語,如“那兩個車差乎碰了”,“差乎掉了”等等。cha曰qia,是近聲混讀現象,“乎”乃語氣助詞。

焯chao,《集韻》:“小熱也。”把蔬菜放在開水裏略微煮一下就拿出來,叫焯一下。焯,本地方言曰zao或chuo,屬音變現象。如“把菠菜焯一下調著吃。”

綽chao,抓取,急忙拿起。《水滸傳》第五回:“魯智深見了,撇下大王,床邊綽起了禪杖,著實地打將出來。”本地方言“綽”聲轉讀cao,如“綽家夥上!”有時也寫作“抄”。

抄化

抄化:《中華大字典》:抄,義取也。韓愈詩:“題抄爛飯穩送之”。化,丐食也。抄化,意即零星募集財物,即乞討。元秦簡夫雜劇《趙禮讓肥》:“他每都村村沿道將樹皮剮,他每都人人遶戶皆抄化。”《清平堂話本》《兩首集。花燈轎蓮女成佛記》:“有人道‘能人寺長老惠光禪師引眾僧來抄化齋糧,因此熱鬧。’”《水滸傳》第六回:“我等端的三日沒飯吃,卻才去那裏抄化得這些粟米,胡亂熱些粥吃,你又吃我們的。”本地方言管乞討叫抄化,把乞討的人(叫花子)叫“抄化頭”。頭,指人。

猖狂

猖狂,狂妄而放肆。引申義為忘乎所以,得意忘形的樣子。《莊子山木》:“猖狂忘形,乃蹈乎大方。”清楊潮觀《寇萊公思親罷宴》:“不是貴人誇耀,怎得奴卑猖狂。”本地方言,猖狂聲轉曰shang huang,如“這孩子猖狂得不得了!”

嗔chen:怒;怨恨;對人不滿,生人家的氣;怪罪。《元人雜劇鉤沉》鮑吉甫《王妙妙死哭秦少遊》:“行時思、做時想、閑時論;怕人知、嗔人講、嫌人問。”本地方言:“他嗔得你說他。”這裏“嗔”是對人不滿,怪罪之意。

沉chen:重的意思。一是嚴重。《西廂記》三本四折:“越著他病沉了也。”“恨已深,病已沉。”一是沉重(指分量)。本地方言:“這東西太沉,一個人搬不動。”

稱宜

稱chen,《中華大字典》:昌孕切。好也。見《爾雅釋言》注:物稱人意亦為好。今蘇俗猶雲稱心,與爾雅訓合。宜:合適。“稱宜”,複合詞,舒服暢快的意思。謂適其所得,稱心如意,感到舒服。“稱宜”,本地方言音che ye,意思相同。

程子(程兒)

程子(程兒):一段兒時間。〈西廂記〉二本四折:“好姐姐啊,是必再著住一程兒。”無名氏《逞風流王煥百花亭》第一折:“你真肯與我做個落花的媒人,與那賀家姐姐做一程兒伴,我便與你換上蓋也。”本地方言“程”音chen ,如:“這程子太忙,過一段再說。”另有“陣子”(陣兒)一詞(方言音chen zi)一般指短暫的時間,頃刻的意思。如:“我出去一下,一陣兒就回來。”“這點活不算事,一陣兒就幹完了。“程兒”“陣兒”,二者近義,但有區別。

鴟怪子

鴟:《山海經西山經》說,鴟是一種“一首三身”的怪鳥,其狀如鵂鶹。《爾雅釋鳥》又有“怪鴟”一詞,說“怪鴟”“晝伏夜行,鳴為怪也”,又名“鵂鶹”。本地區人們則認為,貓頭鷹其狀怪異,鳴聲可怖,是一種怪鴟,故把貓頭鷹叫“鴟怪子”,方言聲轉曰ciguazi.

癡糊兒

癡:愚笨,不聰慧。本地方言,說某人一時愚鈍發呆,叫“發了癡(ci)了。”“癡”說成ci,是近音混讀現象。因發癡而糊塗,叫“癡糊兒”.因癡念ci,與磁諧音,糊又與壺諧音,故俗語有時候把“癡糊兒”說成“磁壺兒”。更有說“磁壺兒帶蓋兒”者,以示很癡,是戲謔之詞,並無別的意思。

赤脊梁(渾不留)

赤:空盡無物叫赤,如家貧,什麽都沒有,叫“赤貧”;空手什麽也不拿,叫“赤手空拳”等。由此引申,裸而不包,不帶任何附屬物,都可以叫“赤”。如不穿衣服叫“赤身裸體”;光著脊梁叫“赤脊梁”。本地方言,赤脊梁曰chi gi liuo或hongbuliu。如“筋鬥”方言曰gen tou,於是以聲造詞,又產生了“跟頭”一詞;山梁方言音shan liuo。

吃媽媽

吃媽媽,即吃奶。蓋因奶在母親身上,古時楚人呼母曰奶,故叫吃奶。北方呼母曰媽媽,故吃奶就叫吃媽媽。本地方言曰吃媽媽(chi mei mei )。

床兒

床:即胡床,不是睡覺用的床,而是一種腿交叉可以折合的輕便坐具,也叫交椅·交床,由胡地傳入,故名。《後漢書五行誌》一:“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競為之。”至隋改名交床,唐穆宗又改為繩床。胡床可以是高一點的帶靠背的,叫交椅;也可以是矮小無靠背的,如現在的“馬紮。”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首詩裏的“床”即指胡床。本地方言音for,“胡床”簡稱“床兒”,專指小方凳之類的矮型坐具。

綽chuo:本是緩的意思,本地方言中,引申為輕、慢的意思。輕輕地掃一掃,就叫“綽一下”。

刺,刺呱

刺:指責。《詩。瞻昂》:“天何以刺。”《國策。齊策一》:“麵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刺,又有譏諷之意,如《詩。葛屢》:“唯是偏心,是以為刺。”本地方言謂批評人叫“刺人”,受批評叫“挨刺”。北方許多地方都用這個詞。《現代漢語詞典》有“呲”一字,解作斥責,如“呲兒人”。“呲”,係後人以聲所創,字典已認可,故也可用。《現代漢語詞典》另有“呱嗒”一詞,解做諷刺、挖苦,如“呱嗒人”。本地方言“刺呱”是複合詞,即指責、訓斥、挖苦之意。

刺斜

刺斜,又作斜刺,指近道、小道;又解作抄近道。《水滸傳》第八十四回:“(洞仙耶律)正撞著林衝、關勝,大殺一陣,那裏有心戀戰,望斜刺裏死拚撞出去。”斜,古時讀xia,本地方言保留了古音。如:“從地裏刺斜(xia)過去,就近得多。”

攛掇

攛掇cuan duo,鼓動、慫恿、勸誘別人做某種事。元時作“竄斷”,如《西廂記》三本三折:“竄斷得上竿,掇了梯兒看。”後作“攛掇”。《醒世恒言》第二卷《三孝廉讓產立高名》:“(田七嫂)日夜在丈夫麵前攛掇(要求分家)。”清楊潮觀《寇萊公思親罷宴》:“誰知幹事停當,小夥恨未分贓,攛掇相爺發火,帶怒下了教場。”本地方言中也有“攛掇”一詞,音義同上;另外還帶有幫手的意思。如:“就剩這點活了,大夥攛掇上兩下,立當就完了。”

的當

的當di dang,恰當、合適;可靠。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陸贄之文,遣言措意,切近的當,有執事之實。”《西廂記》一本二折:“就著他辦下東西的當了,來回我話者,”《水滸傳》第四十回:“可令牢固陷車,盛載密切,差的當人員,連夜解上京師。”本地方言:“那人辦事的當。”“你操心點,那人人不太的當。”

扽,《中華大字典》:都困切,音頓。引也。古通作頓。《荀子。勸學篇》:“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勝數也。”“頓”即使勁抻的意思。“扽”,今音den,本地方言保留了古音讀dun,如:“扽一下就掉了。”“扽得緊緊的,別讓脫了。”

等deng:等待,等候。“等”古音是“得肯切”(den),本地方言保留了古音曰den,有等候讓先之意,如“等他說完你再說”;又有使令性的讓、叫的意思,如“等他頭裏(前邊)走.”“十點鍾開會,等老張把會議室準備好。”另外有允許、許可之意,如“你等他去他才敢去哩。你不等他去他敢去呀!”“娃學習了半天了,也該等玩兒會去了。”

等度

等,den,衡量、比較的意思。《孟子。公孫醜》上:“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度”:古時有兩種讀音,一是“徒故切”,音渡(du);一是“徒落切”,音鐸(duo)。今依然。《左傳,隱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則度duo之。”本地方言中,把“等”`”度”兩個字組成一個複合詞“等度”(den duo) ,指用手或器物(線、繩、棍等),比劃或估量物體的大小、長短、粗細等。有時也單用一個“等”(deng)字,如“你等一下有多長。”

簟dian:《說文》:“徒念切,竹席也。”後來泛指各種席子,可供坐臥用。《詩。小雅。斯幹》:“下莞上簟,乃安斯寢。”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簟”本地方言音tian,一般指葦席。如“炕上光鋪的簟,連氈子褥子都沒有”。

咥die: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哼。”《聊齋誌異》卷五《趙城虎》:“一虎自外來。隸錯愕,恐被咥噬。”本地方言把咥意“咬”引申為吃。如:“咥了一碗幹麵。”“他一頓能咥三個大饃饃。”本地方言又有“咥實貨”一詞,意即啃硬東西,引伸義真幹、實幹、不是光說不幹。

頂缸

頂缸:代人承擔責任。元雜劇《陳州糶米》第四折:“我是雇將來的頂缸外郎。”《紅樓夢》第六十一回:“平兒聽了,笑道:‘這樣說,你竟是個平白無辜的人了,拿你來頂缸的。’”本地方言:“張三跑了有李四頂缸著哩,怕什麽。”

豛(厾)

厾,古作“豛”:《說文》:“椎擊物也,冬毒切(du)。”即用指頭、棍棒等輕擊輕點。現代漢語簡化為“厾” 。本地方言“厾du”轉音曰duo.如“你拿棍子厾(duo)他。”“你往那上頭厾(duo)個點。”“狼怕厾duo,狗怕摸。”

對付

對付dui fu:應付、湊合、將就的意思。《水滸傳》第十五回:“哪裏要教授壞錢,我弟兄自去整理,不煩惱沒對付處。”本地方言:“別麻煩了,有現成的胡對付一頓就行。”“這支筆不太好了,對付地用吧。”

耳刮子

耳刮子,又作耳光子。《水滸傳》第二十四回:“王婆道:‘大官人,你宅上大娘子得知時,婆子這臉,怎吃得耳刮子?’”第五十一回:“那婆婆卻待掙紮,白秀英再趕入去,老大耳光子,隻顧打。”本地方言至今沿襲下來,兩個詞並用。照人臉上打巴掌,叫“打耳刮子”或“打耳光”;挨了人的巴掌,叫“吃了耳刮子”或“吃了耳光。”

該,《中華大字典》:“猶言欠也。俗謂欠債曰該債,商家部記亦謂放出之債曰該。”《紅樓夢》第一百回;“人家該咱們的,咱們該人家的,亦該請個舊夥計來算一算,看看還有幾個錢沒有。”第一百六回:“孫姑爺打發人來說,說大老爺該他一項銀子,要在二老爺身上還的。”本地區方言保留此詞,音義同。如“他該我二百塊錢。”“沒錢先該著,有了再給。”

紇索

紇ge,指不好的絲。索:原指草結的繩,也指大繩。本地方言“紇”曰gi,“紇”與“索”組成一個複合詞“紇索”(gebei),指短繩、碎布頭之類。如“鋪襯紇索”。

躬(躳):《說文》:“身也。從呂從身。”俗從弓從身。段注:“從呂者,身以呂為柱也。弓身者曲之會意也。”可見“躬”本來是指身體,後來語義擴展,指彎曲(身子),如“躬身下拜”。本地方言,“躬”,有時讀gong ,如“鞠躬”;有時讀qun (qong之轉音),如“躬(qun)下腰”,即彎下腰。“躬腰子”,指因脊椎變形而彎腰駝背的人。

羖羝

羖gu:公羊。羝:公羊。本地方言中,這兩個同義字組成一個複合詞“羖羝”,方言音gedie,一般指未閹割的公綿羊。

鰥孤

鰥guan,無妻或喪妻者,叫鰥。《書。堯典》:“有鰥在下,曰虞舜。”(蓋舜三十而無娶,故曰鰥。)《釋名。釋親屬》:“無妻曰鰥,鰥,昆也;昆,明也。愁悒不寐,目恒鰥鰥然明也。其字從魚,魚目恒不閉者也。”意思是說,無老婆的人,愁得睡不著覺,眼睛睜著,跟魚似的老不合眼。所以叫“鰥”。俗稱無妻者曰“鰥孤”(guan gu )本地方言音變,曰guang gu,或guang gun,故或寫作“光棍兒”。

光亮、光潔

光亮:明亮,方言中有平滑光潔的意思。光潔:光亮而潔淨。二者是同義詞,但在方言中發音不同,光亮,本地方言音gua lie,“看人家那牆上,光亮的多哩。”光潔,本地方言音guo qie,“這家具漆得真光潔。”

根據近幾年我從網絡上得到的信息以及我對家鄉方言的琢磨探索,對家鄉方言的認知程度不斷提高,發現許多詞彙實際上隱藏著很多久遠的曆史文明信息。家鄉人經常會說:“你可千萬不要給咱抬杠”,也有人這樣說:“你這個人就是愛死抬杠”。所謂抬杠,在家鄉方言中的意思是指有些人為了某些不合情理的事情進行的狡辯,或說是死較勁,愛對著幹。就起淵源來自於上古時兩個人抬天文儀器,亦即抬杠。抬杠:杠是一種古老的天文儀器。《靈台秘苑•星總》載:“上十六星華蓋,其七曰蓋,其九曰杠,所以覆蔽大地之座也”。《晉書•天文誌》亦載:“大帝上九星曰華蓋,所以覆蔽大帝之座也。蓋下九星曰杠,蓋之柄也。華蓋下五星曰五帝內座,設序順帝所居也。華蓋傍曰六甲,可以分陰陽而配節侯,故在帝傍,所以布政教而授農時也”。

家鄉方言裏還有一個常用詞兒叫做“日鬼倒棒”,是指人們對一些人所從事的一些神秘事情一時不解而產生的埋怨或輕蔑的看法。比如有人會這樣說:“你說這些人成天起來‘日神搗鬼’,誰知幹啥裏呢!”。所謂“日神搗鬼”,實際上是“日神倒晷”這個詞的演變。日神就是指太陽神;日晷,亦稱日圭或日規。原來上古時期人們在一塊圓形石板上中間鑽一個孔,插進一根定針,用於觀察太陽一天的周日視運動投影,根據太陽影子在日晷盤麵的刻度來指示時間,是一種最原始古老的計時工具。上古時期,這也應是很高科技的事,自然百姓會對其充滿神秘之感。測影,即通過測量日影,人們可以確定時日,創造曆法,以示天命,並可確定地中,表正天下,營建都邑。現存的天文文物中,有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等。史前時代古人是在高台或地平麵上直接做立杆測影工作,亦稱地平式日晷。看來,那些被稱作神台、祭壇、天壇的地方,恐都曾經是上古時期人們的觀天曆象之地,也必然會有一些使用古老天文儀器從事古天文工作的人。因此,家鄉方言中便永久地保留了這些遠古的曆史文明信息。

在我的記憶裏,家鄉人過去大多住的是土坯壘築的幹泥房。這種房屋的基本原料是土坯,我們村裏人把這種土坯叫胡屜(ti)。打胡屜不花錢,有力氣就行。在自家地裏取土,洇好水,把模子一放,鏟上濕土,拿起石頭柱子猛搗,三、五下就成了。用胡屜壘牆要比磚便宜得多。胡屜牆怕雨水,既要使喚這便宜貨,就還得有防雨的法子。有人用土坯壘好牆,在外麵抹了一層圪紮泥防雨。雨淋,先淋這層泥。這層泥化了,還可以再抹一層。有點錢的,幹脆在圪紮泥麵上,再抹一層白灰,白亮亮的,挺好看,算下來還是比磚壘牆便宜而且冬暖夏涼。如今,胡屜壘築的幹泥房已不見了,人們的日子好了,全用機製磚壘牆,一磚到頂,平整光潔。隻是牆也薄了,不如胡屜牆厚實,一曬就透,一凍也透。到了伏裏天,常聽人叫喚:熱死了!

家鄉人把某一行業的行家裏手叫“和合”,仔細琢磨,挺有意思。 和合,是熟練、把式好,有和諧的意思;合,有合作的意思。不錯的、和諧地合作,不就是好把式嗎?和合在家鄉方言中還有個對應的反義詞叫“離巴”,意思是生手,做事不熟練。離,是離開,不在一塊的意思;巴的意思中有個是說粘合。把離和巴連在一搭裏,當然是離開來,粘合不到一塊。如果要粘合成了,就不是離巴了,就成了和合。學術界有個名詞叫“和合文化”。和合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是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人和人都和諧相處,一塊合作的文化。誰能想到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的思想就這般高遠竟與這種文化理念不謀而合呢?

小時候,聽到人們把筐子叫“龍子”,我大惑不解:莫非,龍在筐子裏睡過?不可能!龍是眾人想象出來的活物,原物是沒有的。很早很早以前,倒是有過恐龍。可那時候,太早了,還沒有筐子,恐龍要睡也睡不到筐子裏。何況,恐龍大得大,筐子小得小,小筐子怎麼能容得下那麼大東西?後來,看了喬忠延的《破譯堯都土話》,才知道筐子裏沒有睡過龍,而是睡過趙匡胤兄弟。那年份,趙匡胤兄弟還小。小兄弟倆跟著父親過窮日子。父親出來逃難,肩上擔著兩筐子。筐子裏睡的是趙匡胤和趙匡義。睡筐子的滋味咋樣,隻有趙匡胤和趙匡義知道,後人隻知道,筐子叫“龍子”,那是因為趙家兄弟先後當了皇上,筐子也就變成“龍子”,真龍天子安臥過嘛!不過,筐子也罷,“龍子”也好,都是裝東西的。而且村裏人用來擔灰土雜糞的時候居多。小的時候,夥伴們吵鬧,少不了指罵為“姚婆”。家鄉人還有一句挺有名的諺語:“親姑姑,蠻姨姨,姚婆妗子在頭裏”。後來想,為啥罵人姚婆呢?問人,沒人知道。姚婆咋寫呢?婆字好說,姚字卻沒人知道。曾經想寫作“窯婆”,那窯婆是強迫女人賣身的,大家罵她應該。可惜一直找不到依據。後來看書才明白,原來姚婆和舜有關聯哩!舜的親媽去世的早,爸又娶了親,舜有了後娘。後娘心腸不好,恨不得把舜害死,好讓她的親生兒子象獨得家產。但後娘沒有害死舜,舜被帝堯看中,繼了位,成為名傳千古的賢君。舜那時候住在姚墟,後娘在姚墟造磨舜,所以,後娘被眾人叫成姚婆。姚婆,在人們的心裏是個很壞的後娘。

在家鄉河底以及相鄰的鄉鎮鄉村走走,會聽到這些村子名:窩曲、窩鬥、窩莊、窩子溝。翻開村名本子查查,卻一個也找不到。找到的是:王曲、王鬥、王莊等等。原來,這裏祖輩傳留的說法“王”就是“窩”。家鄉人把太陽喚做堯窩。一大早,人們說:堯窩出來了,趕快下地。天快黑時,人們說:堯窩落山了,回吧!堯窩其實就是堯王。史聖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過:“堯之為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或許是堯王定出了曆書,告訴了人們日月輪回的秘事;或許是堯王打出了井水,救活了幹渴難熬的子民。人們仰頭看見溫熱的太陽,就想到了堯王。堯王漸漸也就成了人們心窩窩裏的太陽。幾千年來,堯王和太陽一同鮮活在人們的嘴舌間,也鮮活在厚重的史書裏。

親屬稱謂反映人們的親屬關係和親屬觀念,在方言中也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家鄉方言“挑擔”就是一個典型。在普通話中,人們把姐妹的丈夫之間的關係雅稱為 “連襟”,而在家鄉方言中則俗稱為“擔子”、“挑擔”。這種關係稱謂是有一定地理文化原因的。家鄉地處黃土高原,山川塬峁,丘陵起伏,交通非常不便。早期的農耕文化以自給自足為主要生產方式,對大多數農民來講,土地就是命根子,他們的勞動工具多為擔子等,運輸方式也多為肩挑和背背,經常能看到人們用擔子擔東西,擔子和農民便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且一般都是男的擔擔子。所以,用“挑擔”、“擔子”形容兩個男人的關係就不難理解了。更為有趣的是,用“挑擔”、“擔子”形容姐妹的丈夫的關係是很形象的。“挑擔”、“擔子”本來都是挑著東西,後來指挑著的東西之間的關係,進而引申為一種兩婿關係,是一種俗稱。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妻係的稱謂本來就不很重視,再加上妻子妹妹(姐姐)的丈夫,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就又隔了一層。因此,兩個丈夫的關係就如同“擔子”的兩端似的,姐妹就是連接他們之間的“擔子”。“連襟”也有相互關聯的意思,它們在引申義上有相似之處,當然後者顯得更“雅”一些。

話題再次回到賀知章的那首膾炙人口的 《回鄉偶書》上來。上中學時,常感覺這首詩按現代漢語拚音讀,“回”、“衰”、“來”並不是一個韻,念起來既不合轍也不押韻,而如果把“衰”字按古音讀作“cui”(音崔),“來”字按家鄉土話讀作“lei”(音雷),“回”字仍讀作“hui”,念起來既順口押韻,也合乎平仄。 再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如果按照家鄉土話將“開”字讀作“kei”,“來”字讀作“lei”,與“回”(hui)、同屬“ei”韻,誦讀起來就很朗朗上口。再看宋人晏殊的《浣溪沙》詞:“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詞中,“杯”、“台”、“回”、“來”、“徊”等字按照現代漢語拚音讀分別是bei tai hui lai huai,不是一個韻腳;但如果按照家鄉土話的讀音讀,它們就分別成了bei、tei(音忒)、hui、lei、hui(音回),同屬“ei”韻,誦讀起來既順口,詩詞原有的意境韻味也易於體現。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還有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蘇軾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辛棄疾的《鷓鴣天代人賦》:“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以上詩詞中“斜”字、“些”字現代漢語均讀作xie,但按照家鄉土話均讀做xia(音霞),“車”字讀作cha(音插),與“家”、“花”、“瓜”、“茶”、“芽”、“鴉”同為a韻。

為什麼一些古代格律詩詞用現代漢語誦讀,反而不如用家鄉土話誦讀聽來押韻順口好聽呢?這是因為家鄉土話中一些讀音的韻腳,與古代流傳下來的“平水韻”相同或相近。我國古代人作詩填詞講究押韻,曆代音韻在不斷發展變化,出現了不少有關音韻的專著。金宣宗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平水書籍(即山西平水地方管理圖書印刷的官員)王文鬱作《新刊韻略》,將格律詩用字分為106韻;與此大致相同的一段時間,據信是南宋理宗淳佑十二年壬子年(1252),平水人劉淵曾編寫刊行過新的《禮部韻略》共107韻。從此,“平水韻”就成為我國自宋代以後,以至元、明、清和民國時期廣泛使用的詩韻係統。上述詩詞中的韻腳,用現代漢語讀不大押韻,但在平水韻中,灰回徊梅雷杯開哀台才材來栽猜都列於“上平•十灰”韻中;而麻花霞家茶沙車牙蛇瓜斜芽鴉遮奢賒涯嗟差呀爬爺娃佘丫誇些則列於“下平•六麻”韻中,用“平水韻”讀起來自然押韻順口了。也許你會說,賀知章是浙江人,李白是四川人,杜牧、蘇軾、辛棄疾等等也不是臨汾人,難道他們那裏也說這裏的土話,也用平水韻寫作?顯然不是。隻能說他們那裏的“鄉音”恰巧合乎平水韻而已。位於堯都平陽古城西北部的家鄉河底,作為堯文化和古漢語發源地的一部分,無疑是中華民族語言文化較早和較發達的地區。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今天,對家鄉河底土話方言所蘊含的的真正內涵和文化傳承進行深入研究和考證,究竟有多少學術價值我不敢妄言,但能引起家鄉兒女對家鄉鄉土文化的熱愛和關注,則是我這篇拙文的目的所在。

改不了的是鄉音。鄉音是恩愛的寄托,是感情的慰藉,是人生波折的避風港,是描繪生活的調色板,是生活舞台的音止符,是家鄉古代文明的密碼薄,也許總會有一天家鄉土話會退出文化與曆史的舞台,但鄉音永遠不會消失。因為她早已沉澱在我們的血脈中,融入子孫後代的骨髓中……(晉能集團四通煤業 馬關鎖)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網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