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狗万manbet官网 !

馬關鎖:揚眉吐氣龍抬頭

作者:馬關鎖 2017-02-27 10:49 來源:狗万manbet官网

揚眉吐氣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

天子耕地臣趕牛。

正宮娘娘來送飯,

當朝大臣把種丟。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穀豐登太平秋。

這是故宮收藏的年畫《皇帝耕田圖》上題的一首打油詩。在節後忙忙碌碌的複工複產過程中,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龍頭節”來到了。農曆二月初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龍頭節”,民間傳說,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據易經說法,這一天之前,雖然已屬春天,但龍還蟄伏著,稱之為“潛龍在淵”。這一天之後,陽氣上升,雨水會逐漸增多,春意隱約可見,故曰“見龍在田”。顧名思義,龍出現了,一切都開始嶄露頭角。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古時候,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皇帝都要率百官出宮,到皇家的“一畝三分地”耕地鬆土,敬天敬地。對於這個節日,在我內心還是有一點敬畏的。由於我是屬龍的,每年從秋分後直到來年的春分(二月二前後)這段時間,始終是諸事不利,基本上處於“蟄伏”期,所以,向來不相信鬼神的我,卻對命運之說有幾分讚同,對每年的二月二也就有了幾分期待。

關於“二月二,龍抬頭”,民間還有一個的動人傳說。相傳,當年女皇武則天自立周朝,麵南稱帝。玉帝遂降旨龍王三年不許周界有雨。龍王心慈,不忍見生靈受苦,甘犯天威,降了一場大雨,玉皇大怒,將其拿下治罪,壓於山下。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裏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隻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裏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二月二,龍抬頭”,其實說的是一種古老的天文現象。古人以為地球是不動的,是太陽在運動。早在春秋時期甚至更早,人們就把太陽在恒星之間的周年運動軌跡視為一個圓,稱為黃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這個圓分為二十八個等分,形成28個區間,稱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觀察月亮的運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二十八宿輪流住完,大約一個月,所以稱“宿”。把這28宿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平分,每個方位便有七個宿。對這二十八宿,都給它們起了名字。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們構成一組,稱之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象征龍的頭角,亢宿是龍的頸,氐宿是龍的胸,房宿是龍的腹,心宿是龍的心,尾宿、箕宿是龍的尾巴。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後也看不見它們。至二月初,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隻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說文解字》在解釋“龍”字時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都是指這蒼龍7宿在天空的隱現變化,並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時期,角宿開始出現在天空,東方蒼龍初露頭角。從科學角度看,農曆二月初二已進入仲春季節,正值“驚蟄”前後,這時陽氣上升,天氣轉暖,大地複蘇,草木萌動,蟄伏一冬的各種動物又恢複了活力,龍也要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了。農民們春耕、播種,也非常需要土壤濕潤、保有水分。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古時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在中國人心目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春雨貴如油”,這時候,人們多麼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行為來實現降雨的目的。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人們也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因此,盛行於我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

“龍抬頭”這一節日,據說起源於唐代。唐德宗在位之時,李泌上書,要求廢除正月晦,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以向天下人表示務本之意。德宗皇帝采納了李泌的意見。汪啟淑在《水曹清暇錄》一書中說:“二月初一,俗稱中和節,起於唐李泌,市中貨太陽糕,以祀太陽星君。”後來人們又將土地神的生日(社日)與這一節日合並,日子又改在二月二日。同時,從唐德宗時起,中和節又吸收了春分的活動內容,因此,這一節日活動內容也就豐富了。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明人於奕正、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載:“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元朝以後,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須麵。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麵條,婦女還不能操作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

過去二月二這一天,民間普遍流傳著一些不成文的習俗。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男人們剃頭刮臉,預示從即日起將抬頭見喜,出人頭地;女人們要梳頭畫眉,希望苦日子到頭,今後揚眉吐氣。“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兒”。娘家人要把新嫁的女兒接回來住幾日。人們早上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一切毒蟲也應聲而起。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不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用豆、麥麵搓成燈撚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一條線,稱作除瘟。還有家家拍簸箕的習慣,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注意安靜,盡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

老話說:“二月二,剃個頭,一年都有精神頭。”記得小時候,每年農曆的二月初二,不管我的頭發有沒有長長,百忙中的父親都要趕回來為我理一次發。據他說,在這一天理發叫“剃龍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如今,父親已過世十幾年了,而我也順理成章躋身於姥爺輩行列。但作為古代民俗的一種節日,除了還有一部分人習慣性去理發店理理發、剃剃頭之外,“龍頭節”如今已經基本上從現代家鄉人的生活中淡化了。不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對於“二月二,龍抬頭”的一些文化內涵,例如古人對龍的崇拜、“龍抬頭”在古天文學上的唯物解釋以及某些民間節日習俗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價值的。比如舊時河底民間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春節前剃頭理發到了二月二,已經一個多月,正是需要剃頭理發的時候。“二月二,龍抬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小孩剃毛頭”也是這一原因,為取吉利在剃頭中間加“龍”字,叫剃“龍”頭,以區別其它時間的剃頭,還有些女孩選此日穿耳孔。舊時,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一個多月的時間,閨女想娘,娘想閨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僅已經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就有了“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兒”的習俗。

今天是星期一,要趕回煤礦上班,自然這個“龍頭節”要虛度了。走在回礦的公路上,我心馳神飛,百感叢生。朦朧中,我的眼前仿佛有一條金光燦燦的五爪金龍騰空而起,在萬丈霞光中若隱若現,吞雲吐霧。那是一條蘇醒了的巨龍,是中華民族的巨龍,它承載著十三億中華兒女的美好夢想,承載著偉大祖國走向繁榮富強的熱切希望,向著幸福的明天,向著嶄新的太陽飛去!(晉能集團四通煤業 馬關鎖)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網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