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鉚焊大拿”孟慶龍
“鉚焊大拿”孟慶龍
從書本學習到實踐操作,從簡單的看圖下料打尺寸到獨立焊接綜采支架,30多年時間,孟慶龍刻苦勤奮,專心摸索,從一名青澀懵懂的學徒工人逐漸成長為技藝精湛的鉚焊大拿。
孟慶龍,1968年2月出生,內蒙通遼人。1970年跟隨父親來到澄城,1985年到董礦做學徒工,與車間結下了一輩子的不解之緣。30多年時間,他刻苦勤奮,專心摸索,從一名青澀懵懂的學徒工人逐漸成長為技藝精湛的鉚焊大拿。
勤學善鑽,鉚焊技藝初露鋒芒
在董礦車間,17歲的孟慶龍作為學徒工第一次接觸到機械製圖和電焊時,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個月時間學會了師傅教給的所有東西。一起學習的四五個學徒工因為跟不上進度,隻好放棄了。經過反複琢磨實踐,翻看大量的專業書籍,請求老師傅手把手教學,邊幹邊學。兩個月後,他能獨立看圖、下料、打尺寸,還參與完成了礦區多幅大型安全牌板的製作和焊接。因為悟性高,上手快,技術好,他多次受到車間領導的表揚和肯定。
2001年,孟慶龍擔任鉚焊組班長,這個班長一當就是15年。車間的工作任務繁重,但他總是以身作則,要求職工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努力給職工帶好頭。礦上分流重組之後人員減少,孟慶龍帶領鉚焊組,每天穿著厚厚的工作服,在室外40度高溫的天氣下進行修舊利廢電焊加工,遇到修複綜采工作麵溜槽沿子、皮帶架子、對輪、減速箱滑塊等急活時,往往一幹就是10個小時以上,他所在的班組無論周六周末、白天還是晚上,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處於待命狀態,從來沒有出現一次工作滯後、影響礦上生產的現象。
雖不善言辭,但心細如發,孟慶龍有敏銳的觀察力,能根據班上職工的技術掌握情況因材施教,選樹榜樣,既注重保護職工自尊心,又激發了職工的學習和工作熱情。多年來,他帶出來的徒弟超過15個,有外出務工的,也有留礦的,都幹得有聲有色。最得意的徒弟要屬班組裏的張斌,“他為人穩重,幹活紮實,悟性極高,在礦舉辦的蒙眼割圓比賽中他速度最快,割得最漂亮。”他言語間的自豪,比自己獲了獎還要高興。
在管理設備、材料方麵孟慶龍也是一把好手。看到電機設備露天擺放,無人管理,孟慶龍就主動請纓,帶領他的班組搭建工作棚,按型號有序擺放電機,有效地防止了電機遇雨灌水,保護了電機性能,也達到了整潔、美觀的標準化要求。此外,針對托輥等井下回收上來的材料隨意堆放現象,孟慶龍對材料碼放實行了分區管理:有回收碼放區、待修複利用區、報廢碼放區,並對已修複利用的材料分門別類登記入庫,在材料加工上堅持“能用舊的絕不領新的”,有效提高了材料的回收利用率。
摸索總結,創新靈感不斷迸發
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近年來,全國煤炭形勢低迷,礦上發起“修舊利廢、節支降耗,全員樹立過緊日子思想”的號召,孟慶龍把一腔熱忱和精湛的技藝全部用在了如何修舊利廢、“勤儉持家”上。他的創新靈感在日積月累簡單重複的勞動中不斷迸發,如創新井下壓皮帶裝置。以前,井下皮帶運行時,一拉緊就往上跳脫,他加工設計了好幾種工藝,反複研究,用2寸管子加工支柱,頂到頂板上,有效防止了皮帶運行時彈起,跳脫。他還自創了“大地規”,即在兩個吊線錘同一位置分別打眼,中間用鋼筋連接製成大地規,極大地解決了日常下料過程中的測量問題,經專業組鑒定後,得到普遍認可,在生產中大量使用,節約了材料,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他多次獲得電焊工比武“技術狀元”、“先進班組長”、“安全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還曾代表澄合赴省參加電焊工比賽。雖然頭頂著無數耀眼的光環,但孟慶龍卻依然在他鍾愛的鉚焊車間腳踏實地、默默奉獻著。
陝煤澄合董礦分公司 雷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