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鴿: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孝字當先尊重長輩與人為善與鄰為友
誠信做人和善待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自尊自愛自強自立尊師重道謙恭禮讓
舉止穩重言語文明愛護公物遵紀守法
謹慎交友結識良朋低調做人友善親朋
勤勞節儉戒淫奢侈戒驕戒躁儆戒懶惰
吃有吃相坐有坐姿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珍愛生命破除迷信勤奮好學積極進取
以上各條勤於熟讀嚴格遵守不得荒怠
這是前不久學校老師布置的任務,讓每位家長給孩子製定家訓家規,一開始我是抵觸的,甚至覺得老師事真多,家長工作那麼忙,還給家長布置作業。抱怨歸抱怨,任務還是要完成,但在定家規的過程中,我的思想卻逐步轉換,當這些熟悉的詞語一個一個在腦海中閃現並越來越清晰的時候,我自己都有些驚訝,這不就是我家的家風嘛。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些家風家訓已經深入到我的骨髓,並伴隨我至今。
談到家風,我就會想到我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他們沒什麼文化,也沒有留給我們豐厚的財富,可是他們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為我們講述著家風的存在。
爺爺離開時我隻有六歲,在我腦海裏,他留給我的印象就是那個蹲在牆角為我剝瓜子的畫麵。那時候的農村還很貧窮,基本上也就是能解決溫飽,為了給我們姐妹幾個補充營養,奶奶養了一隻奶羊幾隻雞,每天的那一兩個雞蛋和一碗羊奶那就是寶貝,大人們根本就沒有機會品嚐,隻留給家裏最小的幾個孩子,這也許就是最早的“蛋奶工程”。每天早上天剛亮,爺爺就蹲在雞窩旁邊抽著旱煙,一聽到母雞下完蛋的咯咯聲,他就在地上磕滅煙袋,去雞窩收雞蛋。他每次都將雞蛋捧在手心裏,小心翼翼的拿進廚房,生怕一不小心磕碎了。把雞蛋打在碗裏,爺爺還要用粗糙的手指把蛋殼裏剩餘的蛋清全刮進碗裏,兌上水,把雞蛋坐上鍋蒸著,他便拿著洋瓷缸子去擠羊奶了。等我們醒了,嫩滑的雞蛋羹和熱氣騰騰的羊奶都已經上桌了,小時候的我特別挑食,尤其不喜歡羊奶的味道,天天的雞蛋羹也已經吃膩了,就哼哼唧唧的不肯好好吃飯,不是弄撒了雞蛋,就是打翻了羊奶。每當這時候,爺爺都會用力的在炕沿邊磕著他的煙袋鍋子嚇唬我,告誡我要愛惜糧食,好好吃飯,我想爺爺的家風大概是無聲的。
後來,媽媽跟隨爸爸來到了礦上生活,我和奶奶還留在農村。我上學時很是調皮,今天搶張三的橡皮,明天又扔了李四的鉛筆,總是惹是生非,被老師告到了家裏。奶奶知道了,就高高揚起笤帚疙瘩,重重的打在我的屁股上,打完了還帶著我去同學家賠禮道歉。在奶奶的棍棒教育下,我惹是生非的劣習就在這飛舞的笤帚疙瘩下銷聲匿跡了,嚴於律己的家風從此便紮根在我懵懂的的心靈深處,我想奶奶的家風應該是火熱的。
到了中學我才轉學到了父母身邊,在我的印象裏,那個時候的父親總是板著一張臉,不愛說話也不愛笑,做事情也是一板一眼。我這個在農村長大的瘋女子在他眼裏簡直是一無是處,他每天給我說過的僅有的幾句話就是“衣服扣子扣整齊,衣衫不整的像什麼樣子”、“好好吃飯,筷子不要在盤子裏胡亂劃拉”、“笑那麼大聲幹嘛,齜牙咧嘴的,哪像個女孩子”、“坐在椅子上,腿不要晃來晃去”、“吃飯不許發出聲音”......等等。我很怕他,感覺他簡直就是成長中的差評師,但我也不敢反抗他,隻能按照他說的去做。時至今日,我才懂得父親教給我的就是做人的教養,出門在外當別人誇獎我有教養時,我總在心底默默的感念父親,盡管他的教育方式太過簡單粗暴,我想父親的家風大概是嚴肅的。
母親沒有正式工作,我們一家七口,靠父親那點微薄的工資支撐家用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母親總是很忙碌。白天在礦上打些零工,晚上就和父親一起上山下溝的抓蠍子補貼家用,天不亮又要為一家人準備飯菜。她在街頭賣過燒餅,也在工地上搬過磚塊。就是這樣苦的日子,她卻從沒有抱怨過。勤勞節儉,樂觀堅強,是對母親最好的詮釋,我想母親的家風應該是無私的。
如今,我似乎成了他們每一個人,當我在工作中任勞任怨、努力拚搏的時候,當我在生活中寬容大度、睦鄰親友的時候,當我對待孩子悉心嗬護、諄諄教誨的時候,我總會想起他們,是他們的優良家風如甘露般滋養著我們一代一代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