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金青:有真情的地方就是故鄉
有真情的地方就是故鄉
故鄉的思念綿長,是每個人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在清明時節,在過年回家的路上,每一個遊子的心都牽係著遙遠的故鄉,那裏有真情、有故事,讓每個人一輩子難忘。
“誰說我把故鄉遺忘,夢中我又回到故鄉,潺潺的小河,秀美的村莊,還有那棵挺拔的白楊”;“天邊飄過故鄉的雲,她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吹來故鄉泥土的芬芳”。耳熟能詳的歌曲,唱出了家鄉的美景,唱出了家鄉人的親和樸實和嬉戲純真的童年,如一幅清新的山水畫,自然流淌在記憶中、魂繞在夢中。此時的心,回到了故鄉,回到了生養我們的地方。再不會隻顧爭名奪利、相互誹謗,再不會冷酷無情、狡詐狂妄。似乎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隔段時間的節日,讓每個人有機會洗滌心靈、靜默思量,修身自律,重整出發,為第二個故鄉、第三個故鄉的建設多一份真情,多一份真情做人、處事,多一種包容奉獻的內涵和雅量。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們,他們的故鄉大多是貧窮的,但也是最溫暖的。貧窮的時候,總有真情在。家中有病人,如同給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鄰居的無私關懷和照顧,讓患病的親人有了依靠、變得堅強;家裏勞動力少,掙不了工分就要一家人挨餓,總有好心人“幫上一把”渡過難關,看到希望;家中孩子多,吃的用的“緊緊巴巴”,鄰居扛來的一大袋紅薯如“雪中送炭”,給一家人的生活“解了圍”,也讓受助的人懂得如何回報善良。這許許多多的經過,有身邊親人的講述,有同事們的過往,現在講給孩子們聽,仿佛是“天方夜譚”的故事,可是經曆過的人,有切膚的痛,有感動的淚,有感慨的萬語千言,更充滿了對一份份真情的眷戀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現在八零、九零後的人們,大多數是在“蜜罐”中長大,沒有經曆吃不飽穿不暖的艱難歲月,沒有抱團克服“波濤洶湧”困難險阻的堅韌磨礪,所以,也就有炫富的林林種種奇葩做法,有隻顧自己安逸生活的旁若無人。然而,也有不少年輕人非常懂事、有愛心、有擔當,在父母的“嘮叨”中懂得珍惜生活的來之不易、感恩故鄉的真情,並以身示範傳承祖輩不忘本、不氣餒、勤奮做事、老實做人的家風。知道感恩的人必能成功,也一定是有情有義的人。以生活的責任心要求自己,幹出一番事業,混出個模樣,不給家鄉人丟臉,回報父母,回報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有能力的在家鄉辦工廠、建學校,為故鄉的繁榮發展盡己之力;大多數“心係故鄉”的人,沒有忘本,每年的清明節、春節等節日,無論再遠,工作、生意再忙,都要扶老攜幼回到故鄉。祭拜祖先,在心靈的傾訴交彙中,寄語對“根的情意”,更升騰起無限力量。回家了,總會有禮物捎給故鄉的親人,表達感激之情,送上最真誠的祝福,希望一切安好,並約好再見麵喝酒“嘮家常”的那一天。這時,仿佛穿越了時空,往事曆曆在目,逝去的親人好似也在一起分享。一排排規劃整齊的房屋,代替了曾經的矮屋、池塘,一條條平整寬敞的道路,依稀述說著村裏人在泥濘小路上奮力拉車的艱辛,裝點道路的一旁花草樹木如同新時代的召喚,為“新農村”的美景寫滿新意,煥發的芬芳綠意是故鄉的真情,情意綿長。
現在,我們生活在大城市、小城鎮,有工作的需要,有奮鬥的夢想,常住的地方又成為第二、第三個故鄉,身邊的鄰居、同事、事業夥伴就成為我們的鄉裏鄉親。一天、一月、一年,與故鄉人相處的時光遠遠超過了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是不是我們之間的真情也同樣付出了更多呢?對待幫助自己成長、進步的人,你是認為一切理所當然、反目成仇,還是“以德報恩”,把對方當做人生的貴人、親人,一輩子不忘?對待同事、合作人,在交往中是充滿敵意、虛偽應付、暗中使詐?還是秉承誠信、友善的道德準則,學習他人之長、避己之短,同心同德,為工作和事業碰撞智慧的火花,為生活送上親人的關懷和體諒?其實,這一切,都會用事實說話,工作、事業、生活的一帆風順,也總會偏袒具備高品格、重情義的人,終究換來“一場空”的“懲罰”是對無真情、無真愛人群的人生啟迪。
我們都是人世間的平凡人,隻要擁有真情,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人,都會擁有不平凡的美。用真情演繹人生,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故鄉,就會前途似錦、充滿陽光。以真情相伴,身邊的故鄉人人生旅途不再迷茫,個個充滿活力,有了心的方向,有了前進的力量。有真情湧動,到處播撒春光,溫暖溫馨,每一處故鄉都是遊子最神往的地方。
軒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