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鎖:柏山寺憶遊
柏山寺憶遊
文/馬關鎖
峰回路轉,花明柳暗,古寺眼前忽現。鬆柏蒼翠環境美,曲徑通向禪院。林中穿行,好涼爽;拾級而上,舉目看:東嶽廟金碧輝煌,柏山寺巍峨壯觀,氣勢雄渾不凡,儀度氣象萬千。
看不夠——磚雕泥塑鐵羅漢,紅牆碧瓦翹屋簷;讚不絕——設計巧妙,工藝精湛。能工巧匠雖逝去千年,卻留下這寶貴遺產,讓後人觀瞻!地獄裏鬼神林立,後院裏陰風慘慘,一個個栩栩如生,一室室活靈活現。訴說著陰間故事,演繹著因果循環。人獸輪回,驚心動魄;善惡報應,勸人向善。麵對這宏構巨製,中外罕見,華夏兒女,誰能不驚羨?
仰觀廟宇心潮翻,滿腹心酸;遊遍柏山生疑團,感慨萬千:東嶽大帝受追捧,人頭攢動通行難;神醫華陀遭冷眼,門可羅雀好清閑,趨炎附勢人皆然,世態炎涼見一斑!
每當我翻開拙著《塵事韻語手記》,讀到這首題為《春遊柏山寺》的詩時,就會想起16年前攜妻女遊覽蒲縣柏山寺(又稱東嶽廟)時的情景。
那是2000年的陽春三月的一個周末,在河底初中上學的大女兒回來說,語文老師給他們布置的作文題目是寫一篇遊記。考慮到其時已是農曆的3月末,鄰縣蒲縣一年一度的柏山寺廟會近在眼前,我和妻子商議,決定在廟會期間,攜女兒到此一遊,以便給女兒寫作文提供素材。
農曆3月27日清晨,我與妻子帶著女兒,乘村裏一個老鄉的便車一路向柏山寺進發。約莫有一個多小時的光景,一座鬱鬱蔥蔥的山峰出現在我們麵前。同行的老鄉們告訴我,這就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柏山寺了。舉目望去,隻見山嶺重疊,鬆柏遍布,鳥語柏香,與沿途所見溝壑縱橫、黃土連綿的景色卻是迥然不同。老鄉告訴我,就是因為長有漫山遍野的柏樹,人們才溺稱這座山為“柏山兒”,東嶽廟就坐落在柏山之巔的鬆柏叢中。更稀奇的是,這裏的柏樹木紋是擰著長的。這是怎麼回事呢?老鄉娓娓給我講起一個有關柏山寺的神奇傳說。
據傳,古時候,廟裏的道士不但種著地,而且還養著牲畜。老道們修道之餘要種地,割草喂養牲畜的任務就是小道士們的事了。其中有個小道士每天出工遲,收工早,而且割得草比別的小和尚要多。有一年大旱,草木將要旱死,而這個小道士,每天照樣能割回一捆油綠鮮嫩的草來。日子長了,廟裏的老道感到很奇怪,就一連幾天,悄悄跟在小道士後邊偷看,見他每天都在廟外柏裏睡覺,睡到中午無人時才去割草。他割草的地方是一片圓形的草地,上麵長著綠油油的草,隻見小道士前麵割,青草後麵長,割得快,長得快。老道士感到很奇怪,左思右想明白了,老話說,天下神山僧占多。也可以說,天下神山道占多。此山既是神山,鳳凰不落無寶之地,草地下定然有寶物。於是,他偷偷回了家,第二天夜裏拿著䦆頭從廟裏溜了出來,在草地下麵挖出了一個鐵盆。挖出鐵盆後,他認定這個鐵盆就是民間傳說中的“聚寶盆”,為了據為己有,他怕別人發現,把鐵盆放在雞窩裏,倒上一點雞食,沒想到放在盆中的雞食,幾十隻雞就吃不完。老道士驚喜之餘,又改成放金銀珠寶,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為防心懷不軌的壞人前來強搶,老道士絞盡腦汁考慮聚寶盆的藏身之處。最後,為了好辨認,趁著夜間把它悄悄埋在一顆長擰了身子的歪脖子柏樹下。隔了數日,老道士對聚寶盆放心不下,便來到歪脖子柏樹下找尋聚寶盆。誰料,幾天不見,滿山的柏樹都變成了長擰了身子的歪脖子柏樹,聚寶盆的埋藏位置再也找不到了。不過,畢竟下麵埋藏著聚寶盆,這滿山的柏樹即使擰擰巴巴,但卻仍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順著蜿蜒小路,我們一路攀援而上,來到山頂,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影壁上的“蒲縣勝景”四個大字。由此北上,展現在麵前的是自下而上多達幾百個台階的長虹磴道。沿長虹磴道,經土地祠、將軍祠、卸馬廳、蓮雲廳,遠遠望到的便是山門。東嶽廟山門是一座風格獨特別致的雙層建築,門為磚砌券洞,頂部天堂樓淩空高聳,左右兩側鍾樓、鼓樓造型構造與天堂樓相似,均為十字歇山頂,上覆綠硫璃瓦,單獨看其一,感覺輕盈華麗;整體看,三樓橫峙,成“品”字形排列,門前鐵獅對踞,又是一派巍峨壯觀的氣象。穿山門往上望,可見登仙橋,這座淩空飛架在天堂樓與淩霄殿之間的木拱橋,小巧玲瓏,是通向天堂樓的惟一途徑。淩霄殿又叫聖公聖母尊祠,供奉著東嶽大帝黃飛虎的父母。此殿在樂樓背後的通道口有一副醒目的對聯,據說是古時候一位蒲縣知縣寫的,上聯是“伐吾山林吾勿語”,下聯是“傷汝性命汝難逃”.柏山的樹木保護得這樣好,似乎要歸功於這副對聯的心理震懾作用。從樂樓下到看亭裏,南望是正麵樂樓,再看東、西兩側還各有一樂樓.顯然這裏過去可以同時演出三台戲,其熱鬧景象可想而知。正麵樂樓橫楣有精致的木雕,其內容為人物故事,左為“漁樵”,右為“耕讀”,中間是“八仙慶壽”,並有花卉穿插陪襯.工藝細致精巧,深受遊人讚賞。從看亭過金水橋是獻亭,位於主殿之前,是陳列祭品舉行祭祀儀式的地方.該亭四周敞朗,頂蓋為歇山式,四角為蟠龍石柱,造型精湛,或拱軀待發,或回首怒視,或騰於雲霧之中,或遊於波濤之上,或追魚,或捕龜,生動逼真,是我國宋、金石雕藝術中的珍品。獻亭的正北是東嶽行宮大殿,是東嶽廟的主建築,麵寬、進深皆為5間,重簷歇山頂,四周石柱圍廊,額題“東嶽天齊”四個遒勁大字.殿前廊柱上刻有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縣尹邢叔亨的五首《木蘭花慢》詞,評議時政得失,憂國憂民,慷慨激昂,書法秀麗,是東嶽廟中非常珍貴的元代墨寶。殿內,東嶽大帝黃飛虎坐像,長須及胸,神態威嚴,在木閣壁懸塑的飛龍、流雲、神態各異的人物的烘托下,顯示出手握生殺予奪大權的尊貴感.行宮後麵是寢宮。寢宮神龕裏的塑像是黃飛虎夫人.寢宮背後是昌衍宮,又名“子孫聖母祠”.殿內木製神龕、泥塑主像三尊,為三霄娘娘.傳說其執掌人間生育。寢宮後麵是陰曹地府,分東曹、西曹,圍廊梁上繪著《封神演義》的故事。從陰曹再下一個院落,便是地獄,由三麵合圍的5孔窯洞組成,是東嶽廟中泥塑藝術之集錦.據說,從陰曹院下到地獄院,有18個石砌的台階,暗合“下十八層地獄”之說。不過,我們當時沒有想到去親自驗證一下。這個院內,正北五孔窯內塑五嶽大帝,東西兩邊列十殿閻君。十八地獄在各殿案前交錯羅列,六曹判官各有職守,各獄鬼卒麵目猙獰,有的推磨,有的拉鋸,有的挖眼,有的割麵,有的燒火坑,有的攪油鍋,以及刀山、油鍋、碾磨等等,個個逼真傳神。包括“龍王告狀”、“唐王遊地獄”、“劉全進瓜”、“胡迪罵閻”等情節在內,整座地獄,從第一殿陰陽界至十殿輪回轉生,共有塑像140多尊,構成了一座完整龐大的地獄場麵,置身其中,無不嘖嘖稱奇並為之歎服。像這樣龐大完整的地獄造型,是我國現存寺廟中稀有的一組明代泥塑佳作.堪稱研究我國古代塑造藝術的寶貴資料,可惜所有房間都是“鐵將軍”把門,未能一睹為快,算是我此行的一大憾事吧!
柏山寺又稱東嶽廟,是一座道教廟宇,相傳為東嶽大帝黃飛虎的行宮。東嶽大帝,始於東漢年間,明清以來有兩種說法比較流行.一種說東嶽大帝是古代的金虹氏,這種說法被載入道經中,受到道教的承認;一種源於著名的古典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人物黃飛虎。《封神演義》第99回中說:“封黃飛虎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凡一應生死轉化為人神仙鬼,俱從東嶽勘對,方可施行。”在小說《封神演義》中,黃飛虎被刻畫成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他本是商朝大臣,因為紂王暴虐無道,於是毅然反殷投周,跟隨周武王伐紂滅商,屢建大功,最後戰死沙場。這樣一位忠勇之士,當然獲得人們的敬佩和喜愛,因此人們認可黃飛虎才配得上“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的稱號,有權總管天地人間禍福凶吉和執掌幽冥地府十八重地獄。據說他的生日為農曆的3月28日,所以每年的農曆3月28日前後,蒲縣都要在這裏舉行隆重的廟會。
柏山寺占地麵積8900餘平方米,建築麵積7000餘平方米,房屋280餘間,以行宮大殿為中心,廟宇的主要建築依次為山門、天堂樓、淩霄殿、天王殿、樂樓、議事廳、獻亭、行宮大殿、後宮、昌衍宮、清虛宮、地藏祠、地獄、七十二司、華池宮、太尉祠、鬼門關等,樓廊環繞,角樓高聳,主次分明,布局嚴謹,左右對稱,氣勢雄偉。尤其是明代所建的十八層地獄內,五嶽大帝、十殿閻君、六曹判官及地獄刑罰等塑像,大小與真人相仿,雕刻精美,充分展示了人的想象力、創造力,為我國明代泥塑佳作。
距柏山寺不遠處,山上還有一處不起眼、不顯山、不露水的道觀,走近一看,原來供奉的是神醫華佗。與黃飛虎行宮大殿前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的熱鬧喧嘩相比,這裏卻是異樣的冷清和靜謐。同行夥伴李學生的妻子劉梅葉長期患風濕性關節炎,四處求醫問藥,在神醫華佗麵前,他們恭恭敬敬地燒了三炷香,向救死扶傷的神醫華佗虔誠地跪地磕了三個頭。為什麼世人們對一位殺人如麻的武將如此崇拜,而普濟百姓的良醫國手卻備受冷落呢?懷著一絲不解和迷茫,我告別了柏山寺。
有這次遊曆經曆墊底,大女兒的作文自然是順利交卷了,我也有感而發,留下來這首詩作,於是16年後的今天,我們才能有緣讀到它。這大概也是一種機緣吧?(晉能集團四通煤業 馬關鎖)